《中庸》第一章注解(敬守版)
第一章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这个词怎么解释,先不论他,看里面内容再定。
第一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既自然中,人具备的本质规律。循着这个规律运作,就是道。修这个道,只有通过教导才可以做到。
第二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不应该片刻离开自身的。能离开的,都不是道。
其实,道是可以离开的,怎么见得?试着看看,你看看那么多的人,有几个是守着道不放的呢!
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做违背道的事情,违反了,就会有很多的灾难!
那有人说,我一直以来,也没守住什么道,不是过得好的很,也不见得有什么灾难啊!这不过是不知道“道”是什么罢了。
比如说,一个封存好的种子。一直封存的好好的,也没有灾难。但是,如果遇到一块好的土壤,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那这个种子会生根发芽的,会成长,会充盈,会开花,会结果。
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守住了,生命可以得到升华。失去了“道”,生命就可以停止,所以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第三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君子对自己不见的东西要戒慎,对于没听见的事情要有恐惧之心,以使得,没有隐而不见的东西、没有微而不显的东西。所以,君子,在自己私下修身的时候要特别慎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道”很难掌握,所以讲,君子是要多见多闻的。如果有“不暏”就需“戒慎”,有“不闻”既需“恐惧”。由此,可以使得隐而不见的东西得以展现,微而不显的事情得到彰显。这样,做到事理都明了,人生就有保障。所以,君子在自己私下学习努力的过程中,要特别慎重。
第四句:既是《中庸》里面重要的一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符合)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句话搞明白了,中庸也理解的差不多了。那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句子中,什么东西要不发;为什么要不发呢!“发而皆中(符合)节”这个节指的是什么;怎么来“中”这个节。做到不发和中节,怎么就做到天地位,位就是定位,,怎么可以就“育万物”了呢!。这些问题要是不弄明白,不仅是中庸读不好,恐怕对整个儒家思想的理解上都会出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内业的知识来解释。 内业里面有重要的一句话,“精不现,证不丑”。意思是讲,当对外界有感应的时候,第一时间要先审视所感应的事情。不要用自己以前怎么想或怎么做来干扰自己对外界的认识,这样,心就不会跟着别的东西跑掉,时刻保持自己本心。这样心就会很好的发展。在现实中,人看问题,一般都会采用自己过去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那么,就是精现和证丑了。所以要尽量避免。 我们再来看中庸里面的这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未发,不仅仅是说喜怒哀乐,人对外界有感应了,都要做到不发。简单的说就是“含而不发”。这样做到了,才可以对所有的事情做到正当处理。那么为什么要不发呢!按照内业的观点,上面说到的,“精不现,证不丑”,人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本心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不要被其他的东西吸引,这一般都做不到,就是说都想到自己以前是怎么处理的。用过去的方式来应对问题,这么一来,那么自己的本心不就没有思考吗,本心就没有神气的凝聚,就是心被别的东西带走,本心就没有得到发展。人就会出问题。讲到这,再来看为什么要“不发”,当自己用过去的方式来处理外界的感应的时候,是不好的,所以要停止住。停止了,就是“不发”。就会返回到感应到的问题上,并且思考这个问题,这样神气就会凝聚而增强。 再来讲“发而皆中(符合)节”,节,指的是什么,用唱歌打比方,就是音乐的节奏。不合乎歌曲的节奏就唱错了。放到社会总的来说,节就是事情的节奏。暂且就这么理解了,明白这个意思就好。那么怎么来做到合乎事情的节奏呢!上面已经说到不发了,就是感应到问题存在,结合过去的方式,停下来,思考明白,是不是以前的方式可以解决,返回到事情的本身,看看当时的环境,做出合乎事情本身节奏的判断。这样神气就会凝聚而增强。也就是说。通过思考来达到“中节”。 含而未发、就是“中”,发而中节,就是“和”。合起来解释,就是内心遇到问题,要停止住,返回事情本身和当时的环境,再去审视明白,事情是啥样就啥样,做出适当的认识。 那这么做到了,怎么就“天地位”了呢!天地位,是天地间任何事物都找到恰当的位置,万事万物都有恰当的位置,天地就有位置了。把事物的个性认知明白了,也就是找到这个事物的位置了。枪就是枪,刀就是刀,各做各自该做的事情,就是位置的意思。如果有人说他家门口的麻雀可以说人话,他家的汽车可以两个轮子站起来跑,那肯定是认识错误,让人不知所以,就不能定位他。 再来看看怎么“育万物”的。含而不发、发而中节,就是中庸说的“致中和”,致中和这个过程,是内心的活动。也就是思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发和中节,要不断的去做,才能把一个复杂的事物逐步认识深刻,认识明白就是“天地位”。达到深刻而“发展”,就是万物育了。 从中庸这段话,来理解中庸的意思,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展自己。不能被其他所干扰,如果受到干扰了,就偏离了该有的位置。就不能做到万物育。
怎么找这个规律,就是含且不发,再发而中节。而且需要循环往复的去努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