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以明道,明心诚意以致事理通达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www.bdfzkyy.com/

今天我们讲解《中庸》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三章的内容。这三个章节是个小循环,是对《中庸》前面二十章所阐述的思想的一次盘点和总结,阐述的是儒家对于“如何修身”这个命题的重要理解,其中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思想逻辑线。顺便提一下,《中庸》的分章节,是后世学人(比如朱熹)为了更好理解经典原文,而强作的分判,事实上《中庸》的内涵是在全文里互为佐证的,章、节之类不可拘泥。

为更好理解这个章节,我们回顾下提到的一些讲解。在上篇文章里,我们提及了一部分“知天”之学理。儒家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推崇宇宙之间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功,认为天地之德性的最高表达,就是生生之厚,让万物得以创生与繁衍,这种生生之动,永远不停息,是一种“真诚”与“至善”,是最高的德行,所以叫做“诚”,能做到这种高度的只有“天地”和“圣人”,可以称呼其“诚者”。学习“有了最高目标”,就成为一种文化的信仰。推崇这种“至诚”,所以叫做“诚之(诚诚)”(诚于这种至诚),向其学习的意思,这就是《中庸》里提及的“人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

而如何“修学以求知”、“践行以明道”、“知行以合一”?需要打开我们的心智的思维力,以及复苏我们的心灵。那么,从哪里开始?需要我们拥有探索的精神,以及在生活的试验田里不断的耕耘。具体怎么操作?在古代读书人的视野里的表达,就是“修齐治平”,修学、明道,皆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里,也就是在前面的章节里,《中庸》所提到的“获乎上”、“信乎朋友”、“顺乎亲”。想要更好的做到这些,最终皆归于“反身而诚”。“诚”者,诚于内外,诚于心,诚于意,诚于行(求学、工作、社交、言语、抉择、行为、反馈……),这样始能“回返”我们自己的本真心灵,回归“上天赋予我们之本性”。那么就需要这种文化信仰,这是心法,而《中庸》在前面章节里,给出的具体行动操作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大道至简,其学理本不复杂,不过是“知天、知人、知己”之学。

明了这些,我们正式进入我们今天对经文的讲解。按照惯例,我们将今天要讲述的内容,按照叙述逻辑,分下节奏:

《中庸》第二十一、二、三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

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我们对这段进行一些思维的延伸:什么是“自明诚”,和“性”有什么关系?什么又是“自诚明”,和“教”有什么关系?“明”和“诚”又有什么样的关联性?什么叫做“曲”?“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又是在说什么?“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是什么意思?是“一种笃定的相信(信念)”?还是真的是“天地宇宙之间的规律”?上面讲述的道理,对我们生活的当下的借鉴之处在哪里?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6%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