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西游记之石猴寻找水帘洞,看吴承恩的极

四书之一的《中庸》有句名言,叫“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的本意是就道的境界来说的,就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就要遵循中庸之道。而我今天要讲的道,不是《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而是自己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一点读书心得,谈的是写文章的道。我平常喜欢在网上回答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借此来表达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留言互动也能学习别人的读书经验。这不,今天早上,看到了一个问题:西游记第一回说的水帘洞内铁板桥是什么样子?对于水帘洞内铁板桥是个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这个吴承恩在《西游记》里面说得很清楚的。西游记先来看看原文。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石猴飞身跳入水帘洞中译文:他停下身子,定了定神,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有水,那水十分湍急,顺着桥下的石孔急冲而上,从桥上倒挂着流了出去,所以把这座桥给遮住,形成了一道瀑布。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水帘洞洞天,花果山福地译文:石猴看了好长一会,跳到了铁板桥中间,再左看右看,只看到石屋正中央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一行楷书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石猴译文:石猴笑了笑,说:“这道瀑布原来是由桥下的水穿过那石孔从桥上倒挂着流下来的。桥边有花有树,里面原来是一间石屋。屋子里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十个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是一个我们安身的好地方。里面又宽敞又开阔,容得下一千多人,我们都搬进去住,再也不用受老天爷的日晒雨淋之苦。”原著并没有刻意描写水帘洞里面的铁板桥,只是着重写了猴子看到一座铁板桥,然后在桥上东张西望,看到里面好大一间石屋。桥下有水。水流湍急,经由桥下的石孔贯冲而上然后倒挂着流了出去,形成了一道水帘,所以叫做水帘洞。好了,既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也比较圆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但看小说的时候,其实可以稍微往深的地方再想一想。作者吴承恩为什么在第一回就写了“石猴逆流寻找水源源头”这么一个小故事?作者是通过哪一句话来展开这个小故事的?可以换成其他的小故事吗?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这段话的中心句。原文是:“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谁敢进去?译文:“有哪一个好本事的,能钻过这道瀑布,找出它的源头,然后再出来,而且身体不受伤,我们都拜他为大王。”这个猴子连喊了三声,没有一只猴子答应。就在这时,石猴跳了出来,大声地说:“我进去,我进去。”是的,这一个小故事,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展开的。再看第一问题,吴承恩为什么在石猴出生没多久,就整了这么一出寻找水源源头的故事。当然这个是为了让石猴理所当然地称王。我记得网友曾经还提出过一个问题“写小说人物不知道如何刻画,想到都是,懒惰、善良、邪恶、美丽、聪明,这样单调的形容词,求解?”现在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当然是吴承恩在这里告诉我的。吴承恩你看,他想让猴子称王,于是就给了石猴第一个性格“敢为人先。”,再看,他没有突兀地就写上石猴是一个敢为人先的猴子,而是通过一个平常游玩间的这么一个小故事,就把这个性格写出来了。这种写法,我把它叫做写文章最高明的方法,文章里面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它比起作者自己在那里说主人公怎么怎么样,高明得不可以以道理计。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换成其他故事吗?比如比谁力气大,比谁跳得高,比谁跑得快,甚至还可以再变出一个另外的妖精来欺负猴子们,然后石猴挺身而出……当然是不能够的,尤其是小说流行这个程度,更加不可能了。这里我着重来解释一下,不能换成最后一种可能的原因。即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变出一个妖怪来?这里可以用《易经》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潜龙勿用”来解释。潜龙勿用上乘的小说一定是寓理于事的,这里的道理就是:当一个人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保存自己的实力。显然此时的悟空是很弱小的,弱小到甚至可能连路都走不利索,而只能在地上乱蹦乱跳,这时出来一个手拿兵器会点法术的妖怪,悟空肯定是弄不过的。所以高明的吴承恩是不会在这个时候请妖怪出来兴风作浪的,而只会选择用主人公能力范围之类的一些事来体现其敢为人先的性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