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本书,是关于如何学习,最后能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的,堪称科举考试的《葵花宝典》。有人会说,既然有这样的武功秘籍,那么,还有何难呢?
不过,这本书究竟如何,还是让大家自己看一看。
程端礼(年—年),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今鄞县)浙江宁波人。15岁时能记诵《六经》。
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相当于今天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以“朱子读书法”为标准,制定了详尽的关于读书的次序,怎样逐日制定记载检查的方法步骤,可操作性强。
全书分为八章,七个步骤。
一、读《小学书》正文(自8岁开始)教材:
背熟书目:《小学书》《四书本经》
看读书目:《性理字训》《增广性理字训》等21本
课程表:四日(三日读经,一日习字演文)
教学过程
1.读经教学。
①晨读。先自背读已读册首书,至昨日所读书一遍。内一日看读,内一日背读。生处、误处、记号以待夜间补正遍数。检查情况记在学生的日程簿上。
②白天教学。
师试背读昨日书。
师授本日正书。划定大段六七百字,在学生的日程簿上记载起止,便于掌握学习进度和检查。在学生书上点上句读,告诉读音,让学生试读一下,纠正错误。并告诉学生把一大段按每八十到一百字分成几小段,每小段看读一百遍,背读一百遍。完成了用笔点去,再如法炮制,进行下一小段,以一日之力,完成六七百字。日久年长,可近一千字。再把大段背读二三十遍。一本书读完方可换下一本书。
师试说昨日已说书。这是检查,看理解情况。
师授说平日已读书。先从字的注解开始说起,说通后,再解释一句的意思,进而解释一段,一篇的意思。
③夜读。分单日和双日。单日玩索《大学》,已读《大学》,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章求其旨。双日背读。背经书正文,然后看着正文,背解释,逐字逐句逐段。晚上再拓展阅读,比如一些性理之书,字训之书等,书目我就不一一列举,好多书都失传了。
2、写字教学。小学习写字。四天中一天学习写字。用智永《千字文》作为范本,每个字和铜钱大小,影写一张纸,写十遍,共十张纸。只许影写,防止写走样,等到把《千字文》全部影写过。停下读书一二个月,用一整天通影写字,增加到一天、、4字,直到运笔如飞不走样。之后,再看写一遍。
、口头作文教学。习字日,口头演文。令学生口头逐字解释字义,句意,段意。临放学时,把学生叫到面前,口头教做对一联。为后来的吟诗作对打基础。
二、次读《大学》经传正文读书、倍温书、说书,习字、演文,如前法。
次读《论语》正文。
次读《孟子》正文。
次读《中庸》正文。
次读《孝经刊误》。
读书、背温书、说书,习字、演文,并如前法。
次读《易》正文。
次读《书》正文。
次读《诗》正文。
次读《仪礼》并《礼记》正文。
次读《周礼》正文。
次读《春秋》经并《三传》正文。
十五岁前,是人的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但理解力稍差,所以安排把经书的正文全部背熟记牢。每天白天背看读一百遍,背读一百遍,方法和日程簿安排同小学一样。以上里面十二经合计字。也就是说,15岁前已经能记得40多万字。汉代时,东方朔年二十二上书,自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确实,文字表达能力跟背诵多少字有直接关系。文学家莫不如此。
三、次读本经(自15岁起,花两三年时间)这一阶段,增加了抄写。抄正文,抄传注,抄各家有关的注疏。
其余日程安排同前。
四、看《通鉴》(花两三年时间)五天中,三天读史,两天温经。
教材:《资治通鉴》,参考书目《纲目》《史记》《汉书》《后汉书》《唐书》等
要分类摘录,分析。
五、次读韩文日程安排:六天(三天读韩文,三天背温玩索前面所读经史)
学习韩文的写作方法。
六、次读《楚辞》方法同前。夜读时,查阅研究各种制度方面的书。
七、学作文(自20岁起,花两三年时间)日程安排:(十日,九日学习,一日作文)
教材:以所需作文体,选择教材。如韩愈文集、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等文章。
学作文两三年后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中举后,继续学习,学做古文。
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日程表,以随时记录学习进度。
实际上,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小学夯基阶段;二、大学立志明理阶段;三、作文备考阶段。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看读一百遍,背读一百遍,这明显是针对智力普通的人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像钱钟书这种过目不忘的,应该不需要二百遍,并且时间也不需要这么多年。当然,像我们这样的,可能比较实用的。所以,自元朝之后,明清两代私塾将此书作为圭臬,模仿制定教学计划和制度。
看了此书,是不是想如按图索骥,找小学书、四书五经来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