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曲径能通幽是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①,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①而:用法同“如",表示假设的连词。可求:可以求得,指道理上可以求得。

②执鞭之士:古代的天子、诸侯和官员出人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富贵和道的关系问题。只要是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富有,但是必须符合道。

7.13子之所慎.齐①,战,疾。

①齐:同“斋",古代祭祀之前,先要整洁身心,叫作斋戒。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事有三件:斋戒,战争,疾病。

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

在孔子看来,斋戒是否敬诚,关于神灵对人的态度,而战争和疾病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这三件事,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不可不慎。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斋戒,其实就是孔子对于祭祀的谨慎,说到底还是出于对神或天命的敬畏。至于有没有人相信神明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大家清楚,人们祭祀神明,是出于敬畏之心。古人相信神的存在,孔子也不例外。他们认为,神有着主宰人命的巨大力量,能决定人类的繁衍生息和存续毁灭。对于这样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应该保持足够的敬畏。另外,孔子还认为斋戒本身也是一种内心的修养,是自我心灵的净化。认真谨慎地遵行斋戒之礼,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是战争。大家都知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仁、爱、和等价值系统。其中的仁爱思想就是热爱每一个人,既然如此,战争就不符合他的这种思想了。另外,孔子之所以想要恢复礼制,就是想恢复社会秩序,避免战争的发生。其后,他老人家不辞劳苦周游列国,广泛宣传仁道,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消弭战争。孔子认为,在可战与可不战之间,最好选择不战。国与国之间如果产生矛盾,孔子则主张在礼制的框架内和平解决。各国都遵循共同认可的国际规则,以礼相待,因为和谐相处是孔子的理想。

孔子希望消除战争,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孔子也知道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对待战争。关于这一点,孔子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慎战。战争的本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就会对地域、资源、利益等展开激烈争夺。春秋时期,战争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一战下来,死伤万人已经非常常见。孔子心存仁爱,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爱互助,所以强烈反对战争,呼吁统治者不可轻率用兵。

最后是疾病。孔子有贵生的思想,所以对关乎人命的疾病非常重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道德和事业都是建立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上,如果失去生命,一切都不复存在。作为一个智者,孔子当然非常清楚,所以才强调重视疾病。其实,慎重地对待疾病就是养生问题。有些人对待自身的一些小病大多不以为然,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对待疾病采取谨慎的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