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评价 >> 中庸理想的生活

中庸理想的生活

中庸是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的儒家思想,有时候甚至理解为左右逢源。其实,中庸在儒家那里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孔子孔子的“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也是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本号之前讨论过“仁”与“孝”的关系(孝一定要顺吗?孔子:我没说过)。孔子的“仁”既是一种道德的原则,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从“仁”出发,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要求“孝”,处理一般人的关系,就要求“忠恕”,孔子还提出了很多道德要求,例如“恭、宽、信、敏、惠”。恭:恭敬地对待他人。宽:待人宽厚。信:诚信不欺。敏:做事干练。惠:慈惠,给与人好处。孔子的学生称赞孔子“温良恭俭让”,也是在“仁”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道德规范。这些都是一些道德要求,但我们知道,道德要求有个尺度的问题。孔子并不是强调单向度的让步,例如面对“以德报怨”的提问,孔子回答:“何以报德?”,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知道“升米恩斗米仇”“救急不救穷”等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说,偶尔的资助雪中送炭,他会感激,但长期资助,一味的单向度的付出,那个人就会认为是理所应当,而不会感激了。甚至停止资助后还会遭到责骂。升米恩斗米仇出了这样的事情,被资助者自然道德有亏,但资助者其实也不符合孔子的道德要求。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符合“中庸”之道。按照中庸来处理人际关系,才符合“仁”的尺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爷就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要求。中庸是什么呢?就是不偏不倚的日常之理。也就是说待人处事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所谓“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过分了跟不及其实是一样的。无限度的对人好,也不符合“中庸”还用上文资助的例子,就是说你过分的资助被资助者,在道德上跟没有资助他,是一样的。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你没有资助他,他会埋怨你,而你过分资助他,他还是会埋怨你。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在日常行为中,遵循“中庸”是非常高明的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就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万物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这种生活方式是理想的生活,不在日常生活之外,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是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最理想的生活,也是最现实的生活。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统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