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之道,须从格物致知着手,笃而行之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由此可见,圣贤之道,首在明其明德。而要明其明德,则须从格物致知着手。

明德,人人具有,但为人欲之物所障蔽,致使本有的明德不能显现。若能格除人欲之物,则明德自可显露,这就是明明德。

那么,如何格物致知呢?

印光大师说:格物致知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如此而行,则可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达明明德,即凡成圣。

《礼记·儒行》说: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格物致知,即是笃行。

1、颜子之四勿:用善的准则约束自己

颜子之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仁者爱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由此可见,礼就是善的准则,若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人们的行为就会符合善的要求,不偏离善的轨道,从而有利于明明德。

2、曾子之三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善的要求

曾子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此反省中,包括了为人做事是否恪尽本分,与人相待是否诚信,老师所传之道业修学是否不断进步等内容。

据《说苑·修文》的记载,曾子说:礼有三义,即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气不作。

由此可见,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善的要求,才能及时改正错误,使自己始终不偏离明明德的至善之道。

3、蘧伯玉之寡过知非: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过失

寡过知非:寡过就是减少过失;知非就是明了以往的过失。

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对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的品德赞叹不已。蕅益大师则评价道:“欲寡其过而未能“这句话道出了千古圣贤真学问真血脉。欲寡其过,体现了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未能寡过,则体现了改过没有止境的精神。知耻近乎勇,能够不断发现自己还有未改之过,就会更加努力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外表宽容而内心正直,让自己始终处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苛求别人,努力追求仁义,终身行善。这就是蘧伯玉的品行。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了凡四训》说: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由此可见,若能寡过知非,省身克己,则过失将不断减少,明德将日趋显现。

4、格物致知:须常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

《论语》中,曾子向弟子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就是《诗经》所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曾子·子思子》说: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终身。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显而易见,无论是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还是蘧伯玉之寡过知非,都须常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才能真正落实。如果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最终只能囿于形式。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由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绝不能停止在空谈上,而须从格物致知着手,笃实而行,常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常行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和蘧伯玉之寡过知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此行持不懈,矢志不移,则可以迈向至善之境。

在此,以陈淳《闲居杂咏三十二首·笃行》作为结束:

学问思辨者,

于中莹且精。

欲实据而有,

要在笃于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