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关键是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就是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定,也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做事,有四个步骤。
且看看孔子是怎么做的。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者,觉也,也就是开启智慧之门。
因此,学习是为人处世的第一步。人不学,无以成人。
学有所成之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无论他周游列国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在客观上,他确实考察了所到之处的百姓的生活,深入的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详细的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在孔子的学生中,也有相当多的人是穷苦人家的子弟,在和那些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他更细致的了解了穷苦百姓的生活。这些经历,是他后来提出中庸思想的关键。
简单的说,孔子的周游列国,就是考察社会,了解实际情况。这是执行中庸之道的第二步。现实社会在这里就是文质彬彬中的“质”,了解了这个质,才能提出相应的“文”。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开始大规模的讲学,传播自己的主张。同时他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最后培养出七十二贤人。
这是执行中庸思想的第三步,有计划,有目标的付诸实践。
这个过程,非常辛苦。那么多的学生要教,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还不一样。可想而知,孔子当时应该是每天批改作业到深夜,然后写教案到天亮,夜以继日的在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没有人知道,他也从来不会抱怨。他只是像一个普通的农民一样,把学生都当作自己田地里的麦苗,精心的呵护,不敢有一丝懈怠。
孔子的这个行为,就是对“庸”这个字的最生动地诠释。
后世一说到孔子,都只说他是圣人,说他伟大,只看到他的光环。几乎没有人想到他当时怎么勤勤恳恳的工作的。
任何的伟大,都是无数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堆积起来的。圣人的光环,是用血汗铸就的。
实践结束了,就到了执行中庸之道的第四步:总结。
《论语》这部伟大的著作,其实就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这部书本身,就是对孔子伟大的一生的最高的赞誉。
《论语》当中,字字珠玑,绝大多数内容,到现在还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说《论语》是一部真理的宝库,绝不为过。所以后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高度赞誉。
《论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思想价值,就是因为孔子时时刻刻都在执行中庸之道,时时刻刻都以文质彬彬为行为标准。
君子,就是切合实际,踏实生活,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后世对君子、对《论语》、对孔子的一些负面评价,很多都是言不符实。这言不符实,就是因为评价孔子的那些人,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中庸之道,即使理解了,有些人也并不愿意去执行。
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沽名钓誉。希望凭借一时过激的言论,博得自己一世的荣华富贵,这样的人,口口声声君子道义,其实不过是伪君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