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有一部分内容是专门讲解儒家文化经典的。这一章的内容,如果能够全部掌握的话,对将来学好文言文、掌握儒家文化重要内容,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不妨来详细地看看这一段的内容: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这里的训诂之说,本身就是古代汉语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汉语的一门功课:训诂学。
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云:训,说教也。段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注意,这里的“小学”与孩子们上学读书的那个“小学”不是同一个意义。
所谓小学其实就是训诂学。训诂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这就是小学的内涵。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这里没有什么需要更多阐述的。但是,有一点则需要大家明白与强记,那就是《论语》的作者并不是孔子。关于《论语》的作者表述,我们一般是这么说的: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这就是通行的说法。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一起编写的。
《孟子》的语言风格热烈、晓畅,非常适合诵读。
需要强记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中庸》的作者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37年(公元前年),卒于周威烈王24年(公元前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曾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自修齐,至平治,是概括《大学》的思想精髓的句子,同学们记忆时可以直接记忆如下句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上为《四书》内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