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致用智者的无为之术

中国的道家历来崇尚自然,倡导无为。无为是为了无不为。《道德经》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那么,什么是无为?怎么才能无为?智者的无为之术,又有哪几种呢?

关于“什么是无为”这个问题,在本文不再过多阐述,具体的内容可参考上篇文章《道德经致用:老庄韩的“无为”思想》。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智者的五种无为之术,怎样才能做到“无为”?

一、无为之术一:少而不为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则寓言:“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大冶在铸金时,有一块金跳起来说:“我一定要成为莫邪宝剑!”大冶必定会认为这是不祥之金。天地把人造化成人的形体后,人就大喊:“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祥之人。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造化万物,载之以形,劳之以生,佚之以老,息之以死。一切都在遵循着天地之道,生生不息,生死自然。

人也是万物自然之一,能够循天自化,才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而一旦人认为自己异于或者优于自然万物,那么人就会被天地自然看成是不祥之物。

站在太空去看地球,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因为人类以自我的意志强行改造地球,地球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和谐被破坏,各种物种被不断地消灭。此时的人类,就像是庄子所说的“踊跃之金”,以己为莫邪宝剑,随意杀伐。

在道家的思想看来,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应该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人应当顺物之利,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暴力意志去胡乱作为,干扰自然秩序。

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作为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不妄作妄为,让百姓复归于天真的本性,复守质朴。

老子说,天地生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侯王守道无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然而,社会的演变却是与老庄的思想背道而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社会的天道伦理在衰落。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老子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洞察到人类社会的衰落,那么老子有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案呢?

有的。答案就是:“反者,道之动。”去人道,返天道,守道用道,用其生生之根,不息之源,无穷之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把不道的东西都绝弃掉,退身返道。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不过度追求“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进而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把不道的妄为慢慢减少,合于天道,守道不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人生来就是真,只是后天的学习,在认识世界万物的过程中,在各种知识的不断积累中,人慢慢陷于世俗的行知,迷失于浮躁的繁华,不知天地,丧失大道。

而要返归于大道,唯有弃除世俗的智巧行知,绝弃不道的异端邪说,损之又损,才能进入无为的境界。闻道,明道,成道,既已成道,即可玄览天下,以无为之益而化育天下万物。

更具体来讲,为道日损,减损的是什么呢?减损的是人为之心,利害之心,是非之心,善恶之心。损至极处,无利害,无是非,无善恶,外身后身,玄览天下,对天地万物洞若观火,了然于胸,无所不可为,无为无不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无为之以人道,为之以天道,顺道而为。道是什么?它是天地万物得以生的宗源与规律。依规律而行,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二、无为之术二:率性而为

无为,不是让人甘愿一辈子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无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与策略。无为,是一种率性而为。

《中庸》第一句话就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天地所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天性自然发展的规律而行动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之于人叫做“教”。

率性而为,率天命而为。道家认为,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有所能,有所不能。人亦是如此。人若依照他的所能去为,不强为,即率性而为,也即无为。

打个比方。车轮本身是一种圆形的东西,只要找到它的赛道,它就可以“率性而为”,依照其能向前快速滚动前行。如果把人为刻意地把它改造成方形,试问车轮还能向前滚动吗?不能。这就是“人道有为”的结果。

一个小孩,天生喜欢画画,对所见过的美妙画面都能记录并绘画出来。但他的父母,硬是要他去踢足球,违逆孩子的天性,结果孩子做事总是事与愿违。因为不是率性而为,依能而为,顺道而为。

庄子在《大宗师》里面,直接批评尧,说尧教育人们要“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这样的行为在庄子看来是“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人天真淳朴无为自然是一种本性,而后世“仁义”与“是非”就像是一种枷锁,桎梏了人的本性自然。

不是说人不需要仁义,天真之人,尊道贵德,仁义只是道德之光。一个天真之人,自然而然就会爱人,爱人需要别人教才能学会吗?

恰恰相反,爱人是一种本性,无需教导。后世却本末倒置,以外在的仁义去覆盖人的自然本性。正是“大道废,有仁义。”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君主无为而治,民复归于天真淳朴,顺道自然自化,何需仁义的伪教呢?

庄子把忘掉仁义和礼乐,复归于道的人推崇为至高无上的“至人”、“真人”。真正的有道之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不以名实是非劳其神明。道者,与天合者。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三、无为之术三:因时而为

道家的思想,注重事物的变化,强调随感而应,因时而为。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无为而无不为,如何才能做到无不为呢?道家所阐明的一个核心关键,就是要“因时为业”与“时变是守”。通俗来说,就是要能准确把握历史的进程,判断社会演进的趋势,在关键的时机到来之时,建立功业。时刻“守时”,便能做到进退自如。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的演变都是因为道在推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推动天文周期的变化,天文周期推动地理周期的变化,地理周期推动人文周期的变化。而作为圣人就要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洞察掌握这种时变,才能因时而为。

因时而为,统帅的是天地人之合力。为什么圣人一出手,就能够做成经天纬地,改天换地的不朽伟业呢?核心的关键就在这里,因时之变,运用天地人之力,改造世界,推动历史的演变进程。

作为普通人,要成就一番大业,最关键的秘决,当然也是要掌握天机之变。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需要在这股大的时势之下,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切入进去,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英雄造时势,是顺大势的前提下所造之势。

只有理解了时势之变,理解了这个时代,才能对社会的演进了然于胸。好比下棋,在不同的时间推进下,局势是瞬息万变。先要掌握时,才能进行事业的布局,不同的局所演生的势又不一样。在时局明确的前提下,再借势运势方能一战定乾坤。

四、无为之术四:顺势而为

什么是顺势呢?河流自西向东流,你造一条船,顺水而下,自然能从西到达东。一辆火车轰隆隆向前开进,你在准确的时间上车坐乘,也能顺势而为。顺势乘势,如同坐上火车,无为而行。而逆势而行,强行有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双脚跑赢火车。

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社会,能够顺着时势而发展的,就是无为。而违逆时势的,即是有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者无为,无为长久;逆者有为,有为短暂。

势者,可分内外,有自身内在之势,也有外部世界演变之势。外部之势,一般人都能够识别理解。而内部之势,却可能显少有人知道。

庄子在《达生》篇讲了一个故事: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梓庆削木头做鐻,鐻做成了,人人都称赞鬼斧神工。为什么他如此之神呢?

他说:“我是个做工的人,哪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不同于众人的本事。我在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神气,必定用斋戒来使心清静下来。

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

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即我用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此器物。其被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吧!”

古之人以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静心,专注,无我,无物,顺势而为,浑然天成。以己之神势,成功业之大,是谓顺势之无为而成。

五、无为之术五:循理而为

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万物皆有其理,万物之理稽于道。循理即循道。治身治家治业,莫不遵道循理而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依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与法则来行事。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道家人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概述为:“以因循为用”,这是非常准确的。什么是因呢?

《管子·心术篇》有两句话讲的很清楚,一句是:“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另一句是:“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故道贵因。”

可见,圣人行事,所因循的就是道。无为之道,无益无损,舍己而以物为法,非以己心为法。感物而后应,缘理而后动,因道而事成。

在汉代道家的典籍中,有一本经典《淮南子》也阐述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法术。《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为者,不为物先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很多先圣古贤的经典著作,所阐述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他们所阐明的都是大道之理,天下万物之理,能行道用理则事立功成。所谓一道各用,用之各异,而成之皆因道。

天道无为,人道自然也能效法天道做到无为。《淮南子·修务训》中说:“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功而不动者。”

所谓的人道无为,是排除私志、嗜欲的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而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更不是私心自用地胡乱作为。推自然之势,即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而变。

古代的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舍弃了前人一味靠拦堵的方法,因循之用,因地之形,循水之流,堵疏并用。后世的孟子大赞大禹治水之举,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宋朝的朱熹也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不以私智去穿凿附会,而是顺物缘理,行其无为之道,这才是智者之所为,智者的无为之术。

先圣古贤所讲的“无为”,是一种非常玄妙的处世智慧之术,只是少有人能够领会其中的真义。庸人笨人更是懒得理解,只是简单肤浅的认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这样的人,结果就是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无为,是少而不为,是率性而为,是因时而为,是顺势而为,是循理而为,是顺天地万物之理而为,是循永恒不变的大道而为。

掌握无为之术,行走于世间,不伤物,亦不伤于物。因循而用道,以无有入无间,驰骋天下之至坚。面对任何事,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便是智者的无为之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