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创建于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年12月,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年9月,成为国家“工程”大学。年9月,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年4月,成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年9月,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年11月,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年2月,成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年12月,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年1月,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亩,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万余册,电子图书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下设40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人,研究生人。现有在职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占比46.8%。正高级职称人员人,副高级职称人员人。目前学校聘用特设岗位人员人,其中杰出人才3人,卓越人才3人,青年英才10人,一流学科特区人才人,“溪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部省合建和“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服务贵州“三大战略”,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更大贡献,奋力书写创建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辉煌的奋进之笔,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贵州大学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和老校训相比,虽然只增加了四个字,但内涵更加深厚、对传统文化理解更丰富,可谓“和而不同”。
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它与“明德至善”珠联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至理名言两千多年来被推崇倍至,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府所遵崇。所以,贵州大学的校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百年贵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贵州大学将不辱校训,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一路凯歌行进。(来源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