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违与愚孝论语quot父在,

原文:『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读

一、三年无改与父之道

本章的翻译分歧特别大,是论语研究的沼泽地,古人两千多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糟糕的,引起无数诟病,认为此章宣扬愚孝,泯灭反抗精神和革命精神。孔子既然是圣人,有大智慧,他亲口讲出的道理,怎么能被后人问倒呢?比如有人问:父亲让儿子杀人偷盗,儿子也要听命吗?父亲叫儿子死,儿子就一定要死吗?

从论语全书来看,完全听从父母的话一定不是孝道。孔子非常强调中庸之道,不可能提出如此极端的思想出来。孔子宣扬“忠”,是让人忠与仁道,而不是忠与某个君主。如果国君无道,孔子主张,马上远离,道不同,不相与谋。孔子宣扬孝,也是中道。也没有告诉人们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有人讲了,有证据啊,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要问了,谁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言听计从的意思?

孔子恰恰要求弟子对父母的话要认真判别,不能言听计从,一次,子贡问于孔子说:“子从父命就是孝,臣从君命就是忠贞,有什么可疑的吗?”孔子听后说:“鄙哉赐!汝不识也.当详审所宜从与不,之谓孝之谓贞矣!”意思是说,应当详细审慎地研究应当听从,还是不从,才能算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显然,这里的不违,是不违礼法。不违事父之道。

如果理解成父亲的人生道路,问题就出来了,父亲如果走的是歪门邪道呢?岂不是愚孝!

若理解成父亲的仁道、大道,请问老百姓,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我仔细研究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很多家长反映自己孩子不听话。我就想问:你凭什么让孩子听你的话?不听话的背后,多数是家长缺乏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自己天天喝酒打麻将,玩手机,上网,却煞有介事地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自己一生臭毛病,告诫孩子好好听话,岂不是笑话。

权威是自己做出来,人做好了,自然会有权威。孩子自然会听话。自己做不到,漫无目的发号司令,孩子听话,就白瞎了。

孝也以造假。当孝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标准,为了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人们会做出各种伪装,发挥表演特长竭力讨老人欢心,,我们透过史家描述可以看出当举孝廉成为选拔官吏的定制后,伪孝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魔鬼与野兽、君子与恶小人、狼与羊、猫和老鼠实现了完美的和谐社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否是和谐社会,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感慨来看,春秋时期社会风气已经很不乐观,精神文明问题就已经成为志士仁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