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后期能力主义汉学塾的代表咸宜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

引言

江户时代后期,由大阪商人开办和经营的汉学塾怀德堂利用商人敏锐的洞察力,在教授儒家经典的基础上积极接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教授中西方文化的综合性私塾。怀德堂克服了私塾缺乏教育延续性的缺点,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教育继承,它不仅没有随着第一代塾主的离去而消亡,还在一代一代的怀德堂塾主的努力办学下,因材施教,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实用性学问,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从客观上推动了西方先进文化和近代化思想的传播,培养出了许多町人阶级出身的学者。

(一)广濑淡窗与咸宜园的创办

广濑淡窗(-)是丰后日田人,出身于富裕的官商家庭。虽然身为家中长子,但由于自幼体弱多病,因此他并未继承家业,而是一心专研学问。广濑淡窗从小随父亲学习《孝经》《四书》《大学》《论语》《中庸》等书籍,打下了儒学基础。6岁赴筑前(现在的福冈)求学于龟井南溟及昭阳父子门下。龟井南溟是荻生徂徕学派的代表,由荻生徂徕所倡导、在龟井塾得以实现的“会读”等竞争式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以后淡窗的教育思想。年,广濑淡窗回乡自建学舍“桂林庄”,因求教者渐多,年扩建为私塾——咸宜园,广招学徒,执教50余年,培养了如幕末志士高野长英、维新功臣大村益次郎等学者名士。

年广濑淡窗故去后,咸宜园仍然继续经营,经历了9代塾主,直至年6月才最终关闭。开塾的92年间共有来自日本全国64个地区名学生来塾求学。虽然开办时间不及京都私塾古义堂的年,但咸宜园的入门者、在塾者数量在日本近世以来无出其右者。广濑淡窗在教育中主张各学派相互融合,是折衷派的代表。他主张通过每月的月评来划分学生的能力等级,并借此激励学生学习,而不对入塾者进行年龄、学历、身份等级等方面的限制。广濑淡窗教授学生,以敬天为主,讲书不论和汉古今,既通老庄,也好洋学。他曾著有《约言》《迁言》《淡窗诗话》等书籍。

年咸宜园开办时有塾生68名;年广濑淡窗9岁时塾生突破人,成为当时日本第一大塾;晚年时,塾内学生经常在人左右,相比各藩藩校也毫不逊色。广濑淡窗执教的51年间,咸宜园共教授学生达余人,这些塾生中一半以上出身于一般庶民,反映出幕府末期庶民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教育需求的逐渐增大。咸宜园的教育水平较高,塾生中有许多出身医家或立志学医的学生。在咸宜园,有记载可寻的塾生中有8.6%即名的塾生在日后成为了医生,从这一数据中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汉学塾也发挥着医学塾的预备教育机构的作用。

此外也有不少汉学塾塾生到兰学塾中游学后,转而成为了兰学者。以冈研介为例,年,1岁的冈研介跟医生志熊氏学习汉学和汉医学,年来到广岛大槻玄泽的学生、兰学医生中井厚泽开办的塾中学习,在学三年中结识兰学医生坪井信道,并在坪井信道的建议下到咸宜园学习汉学,以此为将来学习兰医打好汉学基础。这种选择和当时的兰医学教育有很大关系。由于江户时代兰学塾内一般是通过对荷兰语的教材进行汉译的教育形式来进行教与学的,所以汉学学习的基础成为兰学塾塾生不可或缺的能力。

兰学塾内教材一般为荷兰语书籍,且书籍的译文大都为讲究词文断句的汉文古文,所以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汉学基础连译文也无法理解。年4月,冈研介起进入咸宜园学习汉学,经过年半的学习,从咸宜园毕业时,他的位次居于咸宜园月旦评等级的6级下,被称为广濑淡窗门下的三大奇才之一。咸宜园毕业之后,冈研介还前往广濑淡窗的老师龟井昭阳开办的汉学塾中学习了一年半,之后在得到西洋医生西博尔德来日的消息后,转赴长崎向其求学。

(二)能力主义的教学模式

近代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性,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升降、奖惩。这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教育制度在江户时代的咸宜园中就已出现。广濑淡窗在咸宜园中实施了体现实力主义的“三夺法”教育制度和“月旦评”考试制度。“三夺法”起源于中国的禅宗,主张在佛门下的所有求佛者皆平等。“三夺法”打破了当时江户时代严格的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入学时不计年龄、学问和身份的世俗差别,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高低次序。“月旦评”考试制度进一步体现了咸宜园重实力的教育理念。

“月旦评”的“月旦”是指每月的第一天,该词来源于《后汉书?许劭传》,指后汉的许劭每月初都要对乡里的人物进行评价的故事。月旦评由“课业分”和“考试分”两部分组成,塾内等级分为九级上下和无级共19个级别,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划分进不同的等级。入塾者从最初的无级开始,通过日常的学习活动——素读、轮读、轮讲、会读等来积累课业分数,再结合每月9次的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向更上一等级升级。

达到最高等级通常需要4到5年的学习时间,大半的学生达到塾内的中等生程度,也就到4级左右便退塾了,咸宜园内并没规定必须达到最高的九级才能认定毕业,这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完成必修课程达到一定成绩才能认定毕业是不同的,在江户时代的私塾内对于毕业并没有特别的规定,退塾即相当于毕业。咸宜园的成绩评价体系不同于官公立学校,如各藩校会根据教授内容的难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然后将同等学力的学生编在一班。但是对于学生的学力评价并不完全根据成绩,而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对学生的出身和家世背景的有色眼镜。

与反对科举制度、主张取消考试的中国伊川学派不同,广濑淡窗严厉批判当时日本的世袭制度让书生安于现状,缺乏积极上进的学习之心。因此,他主张应通过考试竞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求,提升教学效果。咸宜园的“三夺法”和月旦评成绩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时期私塾教育实用特征的表现。

(三)以月旦评为中心的课程设置

咸宜园内设置了四书、五经、诸子、和汉历史、诗文等课程,在授课时根据塾生不同的学力,分别采用素读、轮读、轮讲、会讲、讲义、独见、质问、推敲等不同形式。轮读即是在文章阅读时听出误读的地方,指出后能够正确地朗读五行者得1分,能够音意精准地朗读三页以上者得20分,之后与其他学生交替,出席者全员须在三周以内完成轮读。会讲是由轮讲发展而来的一种授课形式,通过问题的答问形式进行,如果回答不出提问者的问题,则两者交换位置,这也被称为“夺席会”。

会讲时由10到12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广濑淡窗的讲义用书作为教材课本,同时淡窗会任命月旦评等级7级以上的塾生担任会讲的评判,出席者根据上次课程判定的甲乙顺序进行列座和提问、回答。首先由位列第二的学生将课本中自认为难解的2句以下的内容向位列第一的学生提问,如果对方能清晰明快地回答上来,则位列第一的学生可以向前挪到评判老师的对面席位就坐,并可以打开桌子上的书本。

接下来,由位列第三的学生将难解的20个字向位列第一的学生提问,如能正确回答,则继续由位列第四的学生接着向位列第一的学生提问20个字难解的问题,如仍然能够正确清楚地回答上来,则可以获得分。接下来由位列第一的学生向位列第五的学生提问一句短句,如对方能正确解答,则位列第五的学生可以夺取位列第一学生的席位,占据甲位。

如果位列第一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出位列第二席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位列第三席位学生的问题时,则要与位列第三的学生互换席位,且无法获得分数。如果位列第一席位的学生能够回答出位列第二、第三席位学生的问题,却无法回答列第四席位学生的问题时,在互换席位之外仍然可以获得1分的成绩。

(四)自由开放的就学形态

江户时代私塾的就学形态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长期在塾型,即坚持数年在塾就读;二是短期在塾型,即一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在塾短期就读;三是短期累积型,即在塾就读几日,但是断断续续来塾学习;四是请学解惑型,即在学二、三日请老师解惑、指导学问;五是通学型,即定日定时来塾学习的外地学生和集中出席塾主讲义的学生。咸宜园的就学形态也无外乎这五种类型,通过对咸宜园入塾名册的分析,其就学形态主要以长期在学为主,同时亦有一部分外地学生短期累积就学的形态,短期在读的学生也有存在。

但是咸宜园内短期在学的学生一般也会在塾一、二年,长期就读的可达七、八年之久。江户时代早期私塾的就学形态多为短期在塾型,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期在塾就读的形态日益成为私塾就学形态的主流。私塾就学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知识学问的渴求以及求学者愈加年轻化等因素相关联。

咸宜园作为江户时代规模最大,就塾者最多的汉学塾,其就学形态与同时期其他私塾类似,相对自由,并无强制性就学规定,在乎于求学者的个人实际情况。但是咸宜园采取月旦评和三夺法的成绩评价制度,根据学生成绩划分能力等级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就学形态,激发了学生长期就学实现最高能力等级,完成“大帰”的学习愿望。大帰在私塾内即为毕业的意思,标志着经过长期的学习完成学业,可以荣归家乡的意思。

根据咸宜园等级制的位次,到达五级以上的优等生至少需要在学数年,达到最终的九级位次平均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咸宜园不管就学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只要入塾便都从月旦评的最低等级“无极”开始,即使是在学一段时间离开后再入塾学习的学生仍然需要重新从无极开始重新学习重新进行能力考定。咸宜园对求学者敞开大门,不顾身份等级、年龄长幼、能力高低等平等相待,所以在咸宜园可以看到老者与少者同桌共读的景象。尊重求学者的学习愿望,允许求学者因个人情况反复入退塾,体现了咸宜园学习自由的教育氛围。

结言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私塾教育是对官公立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补习班或兴趣班,所以来学者目的不一、兴趣不一,所以说咸宜园的能力主义教育,和官公立学校相比是不彻底的,它虽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有学识的人才,但对政治人才的培养明显薄弱。不过总体而言,咸宜园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用和自由的教育特征是应该被赞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