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看见》以独特视角深入观察进行详细叙述,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之前很少读这种纪实文学,本书文风清新优雅,初读令人耳目一新。书中讲述她从一名刚入职场的小白,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成熟老练的主持人和记者,中间的过程艰难迷茫又有执着。
最令人震撼的是书中记录的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如双城创伤,家暴,还有药家鑫案,给大家呈现的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结果,而是人性的剖析和揭露,这是最值得深思的,就像文中的观点:这个世界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坏事的人,和做了好事的人。
以前对柴静的唯一印象是她在采访周星驰所表现出的对受访对象的尊重和理解,周星驰在节目最后的两句“谢谢你啊,谢谢”,直戳泪点,也让我对柴静有了一丝尊敬与佩服。
从记者的角度,描写所采访,经历,及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人,及事情,当中有关于地震的感慨,有关于杀人等等,从采访的角度,来看人生百态。
抛开记者的角度,站在普通人的立场,来思考《看见》,在人生的旅程中,人会遇见,看见,听说各种各样的事,有的亲眼目睹,比之耳闻更让内心受到冲击,人看见一个人凶残,令人发指,站在旁观者角度为之愤怒,看见一个人贫穷,或残疾,对之心生悲痛,因对方的哭泣而忧伤,哭泣,看见一个人因为成功而高兴,也会因之喜悦而开心,默默祝福。
人生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经历,在同等的社会背景之下,因为环境,家庭,地位,工作等等因素,走向着不同的人生,人之初,性本善,可今时今日所谓的善以是值得珍惜的事,不得不让人悲痛,惋惜,来言谈社会的冷漠,及残酷。
人的看见,所见所闻,皆会在脑海所思,见人生的点点滴滴,有的印象深刻,刻在心里,有的消失不见,有的成为回忆,尽管短暂,但有着意义,一个人的所知是有限的,所见所懂,纵活一世,但有很多未曾经历,体验,了解的,看见人的生活,各种各样,来增添着自己的人生阅历,指导人生方向,看着人生起伏,挫折,思考自己人生未来。
各国之间,有着很多人,行很多事,以现在的思维,认知是无法认可,超出自己的认知,有很多都是所谓的三观不正,从现实的角度,三观不正者,不在少数,所行的事,耳目一新,让人难以接受,刷新着三观,其实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国家的律法不同,造成人对发生很多的事,认可程度上线都不同。
读书能提高自己的眼界,格局,认知,但看见能更深刻的体验,以旁观者,听实践者亲口述说着一件现实,真实的事,让人了解更深,尽管没有经历,但仿佛脑海中已经体验过似的,希望无论是读书,或者亲眼目睹的看见,在未来所行之后,去思考,领悟着其中的道理,有的需要效仿,能让助一臂之力,让人生的方向有了指路明灯,事半功倍地完成目标,有的需要引以为戒,控制自己的好奇,宁可被欲望,诱惑所左右大局,也不要在原则上触碰底线。
人所看见的,同样不一定是真实,就如读书读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故事,但人思考的方向是多方面的,即使是超越现实,不符合认知,三观,但有逻辑,有值得借鉴,学习,值得思考,去领悟的同样值得去了解,研究,来扩展自己思维,认知。
《看见》的很多是残酷的,惨无人道的,但确是真实的,如历史的文革等等,在抛开这方面的角度,认为虚化的成分来看待,会觉得是三观不正,虚假的,然而确是真实的历史,现实的人生,未来的世界也许会有新的超越现在思维认知,不符合现在社会认证的事,就如同站在未来的角度来思考现在社会上的事,认为很多事都是三观不正的,而现在人的认知的三观不正,在未来是一种常态。
曾思考着鲁迅方式的讽刺人性,及老舍讽刺年代环境,余华讽刺文革等等,四大名著三个讽刺国家包括国外的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及小王子的作者等等,这些有的在当时年代是值得讽刺的,而现在是可以接受的。
有的讽刺不分国家都一样的观点,如伟大的牵线人一样,西班牙,如今时的网络暴力,都是不认可的,有着很多的共认知不认可的事,并为之讽刺,在改革开放之后,有很多方面在曾经是不认可,值得讽刺的,现在也都认可了。
现在有很多不认可的事,未来也许会不认可,也许也会成为未来的常态,就看世界,国家,人的走向导致的结果,让未来的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变化。
无可否认社会进步,则是科技,网络,智能等方面,但不能说是人性内在的进步,从现世纪人与人之间来说,反而是退步的,这都是可以看见的,看见的标准,并不仅在人,事,还有现在,过去,未来,以及国,世界等。
虽然乾隆末期时,闭关锁国,导致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等等,无法有新的发展,在慈禧时期,变成洋人用枪炮打清兵的刀剑,开启革命,民国,在到现在和平,作为中国五千年的礼仪之邦,所谓的中庸之道,已经不适合于现在,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大道至简,这些仍然适用于现在处于和平的社会。
科学发展,能决定国家的强大,商业发展,能决定国家经济的昌盛,但这些是针对于外在的,并不妨碍对内在变化,也可以通过仁义礼智信来改变国家的内部,有助团结,和谐,外内皆行,方可经久不衰,国家未来的命运走向,外固然重要,但内在人性交流方面同样重要,能决定未来的命运,内外皆行,不会妨碍社会的进步,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哲学为源,万物本为一,皆为自然之内,但即使是老子的道,所传之的,也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导致的是几百年人类的思想,县官不如现管,即使是道德经,论语,或者是圣经,到今时马克思,恩克斯的思想理论,如果不以国为根基,如黑格尔言谈,反思其思想,力求思想成为思想,使这些成为人的思想,也会如今时中庸,古籍等等。
只有少数人看过懂得,但决定不了多数人命运,可若以一国之律为束缚人为主的,则也是只有一国主导的方式,来以律法约束,导致人性走向变化,人性的方向将决定国家命运的走向。
《看见》给我的感觉是以真实动人,书中的文字似行云流水,真得就像在听柴静叙述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平淡中蕴含力量,毫不矫揉造作。
柴静给我的印象是坚韧、知性,从书中我看到了她在记者尤其是在《新闻调查》所取得的进步,这进步与荣誉和名气无关,她从一针见血到循序渐进,她从大事件到小细节,柴静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一步步探究事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