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解读之一“明明德《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南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独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无论从朱熹对其的重视程度,还是文章本身思想内容的价值来看,《大学》都是一篇修身、治国的经典之作,为儒家经典中的经典。《大学》全文共十一章,分为”一经十传”。第一章是全文的核心,提出了“三纲八目”,为“经”。后十章是对“经”的解读,为“传”。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三纲”之一“明明德”该如何理解。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通俗解释是发扬高尚、光辉的美德。但并没有进一步阐述什么是高尚、光辉的美德,该如何发扬。对“明明德”进一步阐述的第二章“传”中写到:《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其中《康诰》、《太甲》、《帝典》都是五经之一“尚书”中的文章。这几句解读也仅仅是进一步强调弘扬美德,对于弘扬什么样的美德也没有更深层的解释。众所周知,“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其作者分别为孔子、曾子、子思和孟子。我们是否注意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思想传承体系?不错,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是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体系。回到“明明德”的解释上来,虽然在《大学》原文中,曾子对到底要发扬什么“明德”并没有明确解读,但是作为”孔曾思孟“传承体系的孟子却对其做了非常透彻的说明和论述。在《孟子》“公孙丑”中,孟子说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以”性善论‘为本质的仁义礼智是人的最高尚的美德,孟子这篇文章明确说明了仁义礼智的发端即为”四心“--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端,即发端、源头的意思,四心即是仁义礼智之”明德“的种子,只要人能够以四心为出发,不断弘扬、扩充”明德“的四端,就可以做到保有四海、名达天下,就能真正的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即”明明德“。所以说,《大学》三纲之一”明明德“中的”明德“,就是指仁义礼智的美德。这四种美德的源头是人生而皆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以此为端,不断的扩充,就能真正做到”明明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