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拿出来,并且将他们和《论语》、《孟子》并列,这就是四书。朱熹亲自为四书做注释,就是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南宋之后《四书》的地位高过《五经》,而且成为日后科举考试的考试范围。正是基于对八股文式科举考试的憎恨,导致了后来很多人开始将四书当作攻击对象,以至于在五四时期对传统进行了全盘否定。今天的我们再来看四书的时候,已经不用再去将它作为考试的权威,仅仅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了解,哪怕不去通读四书,看一下它的经典句子也是好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出自大学的第一章,意思是说: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这是传统读书人的一种追求,同时也是古人追求的一种行事准则。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段话出自大学第十章,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所以说,道德是首先是从自身出发,而不是指责别人的武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出自大学第一章,意思是说: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段话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说: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这段话出自中庸第二十八章,意思是说:愚昧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行事,卑贱的人喜欢一任己意独断独行。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段话摘自中庸第二十九章,意思是说:品质高尚的人的举止能世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代成为天下准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段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意思是说:领导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手下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领导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手下端正,纵然说的再好听,手下也不会服从的。这段话司马迁写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后面,表达了对李广的尊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段话出自论语泰伯篇,意思是说:在国家政治清明时贫困而且地位低下是耻辱的,在国家政治黑暗时富有而且位高权重是耻辱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说:不要忧虑得不到相应的位子,而要忧虑依靠什么才能得到位子;不要忧虑没人了解自己,而要忧虑自己哪些方面值得被人了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可以说是孟子整本书中最经典的一段话,意思是说: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