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至诚为什么圣人讲假话是诚实我们讲真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http://www.xuexily.com/m/

很多人将诚实理解为一个道德品质,人与人相处讲究诚实守信,现在说的最多的就是“用真心换真心”。真也是诚,道家所谓真人也是至诚之人,为人处世做不得半点假。

《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儒家所谓圣人也是至诚无息,时刻保持意诚,一刻也未停息。

有时候我们想诚实,但又不敢说真话。假如你被敌人抓住,问你我方军情,此刻到底该说真话?还是假话?如果说了假话还是诚实吗?

作为销售,如果客户问你价格,一旦你诚实的报了价,客户基本就不会理你了,因为客户永远都只会觉得你报的价贵了,那还要诚实的报价吗?此刻真心换到真心了吗?

于是内心开始纠结,认为做人不能太老实,诚实的讲真话往往得不偿失,于是内心开始变得虚伪,变得巧言佞色。这是因为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诚’,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诚’?

要明白‘诚’,还需从《大学》中去寻找答案:

《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人都是先自欺,然后才会欺人,所以叫自欺欺人。因为人总是喜欢自己骗自己,所以才要慎独,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时刻谨慎的审视自己的内心。

比如一个业务销售,自己一个人外出跑业务,看到路边有一个麻将馆,于是想着,反正没人知道,于是就去打麻将了。但是回公司开夕会,领导会问业务跑的怎么样。于是就开始开思考如何撒谎,这个时候就是自欺的开始,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然后跟领导汇报的时候就是在欺人了。

所以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到君子就开始掩饰自己的过错,并且会拼命的夸大自己做的事,这就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殊不知‘诚于中,形于外’,撒没撒谎,君子一眼就能看穿,则何益矣?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即使一个人,也要像有十只眼睛盯着你,十只手指指着你一样,你还敢撒谎吗?所以君子必诚其意。

再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比如两个男孩子,同时见到一个美丽的女子,都升起了喜欢的念头,其中一个男孩说:“那个女孩子真漂亮”,这是诚实的表达了自己的喜欢,就是对自己的念头保持诚意。

另一个男孩子怕别人觉得自己太轻浮,于是故意说自己不喜欢,这就是自欺,就是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诚。不诚就是因为自己的私欲,怕别人觉得自己太轻浮就是为己私欲,所以不诚就是没有依循天理。

当然所有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结了婚的男人,如果还生出喜欢的念头,就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私欲作祟了,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分清,自己的起心动念是‘道心’所发的天理,还是‘人心’所发的私欲。

外在的事物本无善恶之分,你认为的善,换个角度就变成恶了。‘有善有恶意之动’,所以善恶只在自己的心中,诚于自己的念头就是善;反之则是恶。

所以《中庸》里说:“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让自己保持诚的状态。

面对敌人询问军情时,如果你内心发出的是隐瞒,按照心中的指引隐瞒就是‘诚’,这就是善。如果为了诚实而讲真话,就是违背心中的念头,就是‘不诚’,就是恶。不断的择善固执,就能止于至善。

如果认为善恶在外,那么听到书上说,讲真话是善,讲假话是恶,所以敌人询问军情时讲了真话,这就将善恶搞反了。然后内心有所亏谦,天天觉得自己出卖了同胞,内心再难圆满。所以‘诚’的是心中的意,而不是外在的事物、知识、道理、原则等。

在看销售报价,如果有人告诉你,诚实报价是对客户好,所以是善,反之则是恶。然后你按照这个道理去实行,结果一报价,客户就走了。难道诚实错了?

并非诚实错了,而是把诚理解错了。首先你认为诚的是报价,就是落在物上了,而真正的诚,要落在心发出的意上。

当然这个意不是私意,如果是私意,那就是故意欺骗客户了。要分清意是良知所发的天理,还是人心所发的私欲。良知告诉我们要对客户好,只要真心对客户好的心没变,自然会有诚实报价的方式。心是真的,没有假,就能感染客户。

诚实报价看似心是真的,实则是为了刻意让自己诚实,刻意即是私意,刻意则脱离了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依照本心所发的意行事,就是诚,所以天道至诚不息。

有人说父亲偷了羊,儿子知道后,把父亲举报了就是诚实。而孔子却认为,替父亲隐瞒才是诚实。现在就能理解为何孔子会这么说了。

如果学到一个诚实就是讲真话的道理,然后心中发的意,明明是替父亲隐瞒,而你却要为了诚实而诚实。难后内心开始天天愧疚,心不安,神不定,此之谓自谦。

善恶不在外面的道理,诚于自己的心意之后,才能问心无愧。不要觉得孔子迂腐,圣人不过也只是诚于自己的心而已。如果内心发出的是举报父亲,就可以举报,如果内心发出的替父亲隐瞒,那就隐瞒。

所以‘诚’是‘诚其意’,而不是‘诚其物’。虽然心物一体,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点不明白,就无法真正理解‘诚’的含义。《中庸》说:“不诚无物”,亦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王阳明是如何理解‘诚’的:

正之问曰:“戒惧是己所不知时之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之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而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木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便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

正之问王阳明:“《中庸》中说,戒惧是自己不知时的工夫,慎独是自己独知时的工夫,这种认为正确吗?”

阳明先生说:“二者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如果不懂得在此独知处用功夫,仅在人所共知处用功夫,就是虚伪,就是‘见君子而后厌然’。

这个独知处正是诚实的萌芽,此处不管善念恶念,毫无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这里正是王与霸、义与利、诚与伪、善与恶的分界点。能够在这里立稳脚跟,就是正本清源,就是立诚。

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其精神命脉全汇聚在这里。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始无终,仅为这个工夫。倘若又把戒惧当成自己不知时的工夫,工夫就会支离,工夫就有间断。既然戒惧为知,如果自己不知,又是谁在戒惧呢?”

由此就可以看出,儒家为何如此重视慎独,佛家为何总讲觉知。都是一个意思,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欺骗它,切实的按照起心动念去行动,这才是善,违背它就是恶。

但我们凡人要么觉知不到,要么私欲太多,错把私欲当初心。比如为了诚实而诚实,看似善念,实则是为己之私,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诚实,已是私欲。

唯有戒惧、慎独、觉知、克己复礼,从而不断格物致知,去除私欲,才能让天理展现,才能做到至诚不息。但是有人开始戒惧时,又走入了无念的误区。来看王阳明怎么说:

正之问:“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正之问:“无论善念恶念,毫无虚假,那么,自己独处时就没有无念的时候了吗?”

阳明先生说:“戒惧也是念。戒惧之念固然不可间断,然而,如果戒惧之心稍有放失,人不是昏聩糊涂,就是流于恶念。从早到晚,从小到老,如果无念,那就是自己没有知觉,这种情形,若不是昏睡,便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了。”

这里的戒惧就是觉知,当我们观心觉知念头时,常常走入没有念头的误区,实则是一念代万念,戒惧也是一个念头,是它让其它念头生不出来。所以要放下这个念头。

到此就明白了,为什么讲真话并不是诚实,因为这是为了讲真话而讲真话,是将诚实落在了外在的事物上,就偏离了诚实的含义。

《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一定要做一个至诚之人,才能尽其性,才能真正处理好日常事物,才能立天下之大本,企业里的制度也需要至诚之人才能立,否则一定会问题重重。只有至诚之人才能用真心换真心,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真心,要反观自己是否做到‘诚其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