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

研读《大学》有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为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参所整理成文,但后世学者多认为《经一章》为孔门弟子对孔子原话的记录。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云:“《大学》是‘外有以及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祥者也’”,他还进一步将《大学》概括为“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大学》在古代的经学教育中可谓为经典之中的经典,它有纲有目,纲张目举,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及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哲人大家们所孜孜以求的道德修养境界之所在。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大学》中的《传十章》通常被人们认定为是对“经的解读”。个人研读之余认为,这一章节主要为曾参为他老师孔夫子的“经”这一章节寻找扎实理论依据。毕竟,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有人提出一种新的学说或重大理论观点,为了能够让人信服和认可,一般都需要大量引证客观事实,甚至需要以世人认可的权威著作或理论观点作为有力论据支撑,以示为专业道统之发扬传承。《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的开篇目,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同时,它也是大学的纲领之所在,向世人宣告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为世人从自身做起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标明了航向。此外,《大学》的目有八个,其深意在于使人进一步领会《大学》的精髓之所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须以修养自身品德心性为最大之根本。如:“致知在格物”教诲世人若想获得渊博的知识,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虔诚的去认识和钻研客观规律,切实地运用客观规律去读书向学,唯有如此,每一个人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条理性和规划性,方可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则更是向世人强调治国、齐家、修身、正心都必须秉持慎德原则,时刻去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之伟大愿景。我始终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的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去读的作品。”我们作为中国人,有幸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一定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雄心,诚心正意地去发扬光大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其滋润我们的身心,启迪生发我们的智慧,进而将其运用在新时代宏大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实践之中,方不负我们生逢新时代盛世中华的荣光,乃至为世界提供解决多元困境的中国智慧选择。(丁立江: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国家行政学院研究部成员)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本期责编:黄伟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