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品格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理解:道之广泛,无处不在,无所不包;道生育了万物,让万物生生不息,却不占有万物;道又无欲无求,无名无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万物归附,而它却不去主宰万物,道真是大公无私,无欲无求啊。道自始至终都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其伟大。

第三十四章主要讲“道”之大,大到无欲无求,无名无利,只任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这和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及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的观点相一致,观点再次前后呼应。可见老子写作的高超,虽然都是论“道”,但又有区别,第三十四章直接论道之大,第七、八章是以自然现象入手来论“道”,逐层深入,不断加深印象,一步一步地升华了主题。

第三十二章谈了“朴虽小”,从微小的角度开始谈“道”,逐步过渡到“道”很大的本质----天下莫不称臣。

第三十四章则是从宏观的角度谈“道”的宏大,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谈到如何实现“道之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对整章的通俗理解就是为人处事要和“道”一样,一是要不装,即不装大、不装高大上,反而不显其格局“小”;二是要不显,大与不大,小与不小都是既定的事实,都在那里,不因显或不显而改变,要学会把姿态放低,仿效水德,如上善若水,最终才可能成就上善;三是要知自己之不足,有—种高于虚怀若谷或海纳百川的知自己之不足的境界与胸怀,才能厚德载物,才“能成其大”。

《道德经》中无所不容的大道思想,是一种远远高于宗教的思想与观念,和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有相通。

中国人行事喜欢“顺其自然”,不强求,尊重自然规律;中国人也喜欢讲“和为贵”,像水一般包容,即上善如水,故而不会拘泥于某种教义,所以各种文化都能在中国土地上生长到它自然的模样,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文化也就延绵了几千年,至今生命力越来越旺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