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传承我的爷爷我的家

血脉传承——我的爷爷我的家作者:朱新丹我的爷爷朱德风,出生于叶县叶邑镇朱岗村,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从我记事起,我爷爷总是在空闲时候拿着他那些发黄的书爱不释手,有时候还念出声,之乎者也的,他每次翻看都是小心翼翼,像宝贝一样。爷爷有个小书柜,一格一格的,不看书的时候就存放起来。后来长大了些才知道爷爷读过私塾,这些书籍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礼记》、《周易》、《春秋》等,甚至还有一些线装本的医书。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坐在爷爷旁边,让他给我讲故事,有时候就翻箱倒柜摸索出一本书读给我听,但是不明白意思,于是爷爷就一句一句耐心解释给我听。“‘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作为小孩子要认真学习,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也不能成才。”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爷爷继续娓娓道来,从前在汉代的时候有个小孩儿叫孔融,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很懂事,一天母亲买回来几个梨让他和他的哥哥吃。孔融就拿起一个大点的梨递给母亲让母亲先吃,然后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吃,他母亲就问他:“你怎么不捡大的吃呢?”孔融回答母亲,说哥哥年龄比自己大,大点的应让给哥哥吃,母亲吃最大的是因为母亲最辛苦、应该先吃,所以最大的应该让母亲吃。孔融的母亲听后非常高兴,夸赞孔融懂事,知道尊老,尊爱兄长是个好孩子。你也应该像孔融一样尊敬父母,与兄弟姊妹互敬互爱,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爷爷告诉我,这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通古博今的大儒,进士出身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里讲的“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我非常喜欢,不记得爷爷给我讲过多少遍了,可每当我央求爷爷讲的时候,爷爷总是不厌其烦从头说来。《三字经》每句话爷爷都能讲出一段好听的故事,通俗易懂。随着年龄的增大,爷爷就让我课外时间背《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问问家人、问爷爷,遇到不懂的爷爷总是能给我解释得清楚明白,容易理解。小学三年级以后,我认识的字越来远多了。每当周末爷坐在古老的、黝黑发亮躺椅上晒太阳,看到我放学回来就把我叫到身边问我有学了啥内容,我就如实回答,然后他就乐呵呵地说:“去吧,赶紧写作业去,写完了我考考你”。我写完作业后屁颠屁颠跑到爷爷跟前。“嗯,写得不错,下次继续努力”爷爷眯着眼睛说。那时候我听到爷爷的夸奖别提有多高兴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什么意思呢?”爷爷和蔼的问完话等我回答给他听。于是我就说:“作为学生就要遵守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而编写的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家相处时懂得礼仪和睦相处,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不错!不错!这次比前几次说的好多了、流利多了!”这时候爷爷总会拿出一颗糖来作为奖励给我,就这样,日积月累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十岁生日的时候爷爷送给我一本手抄本书集,开篇就是清初秀才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下半部分是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其中寥寥数百字,却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字字珠玑,书中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俗话说:做官先做人,官清先家清。这上下两部分均有释义,是爷爷整理后手抄装订成册的。我爷爷5个儿子,我父亲最小。我的伯伯们有的识字多,有的识字少,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待人处事都是在爷爷的教诲中度过,时刻遵守着《朱子家训》,从不敢逾越。爷爷一生艰苦朴素,备受街坊邻居尊崇,他病故那年享年92岁,临终前把我叫到跟前对我说:“《朱子家训》不可不读,不可不看,不可不学,不可不用。”随后爷爷的小书柜被我珍藏起来。通过多年来爷爷对我的言传身教,诵读爷爷给我的书籍,我深深体会到爷爷对我寄予了深厚的殷切希望。我才明白爷爷常说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才知道爷爷的博学智慧都是来自书中。时至今日我已度过四十余载,爷爷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我参加工作29年时刻谨遵爷爷和父母的谆谆教诲。爷爷珍藏多年的书籍在晴朗的天气,我就拿出来晒晒,舍不得翻看,恐怕给弄坏了这些珍宝。于是,我从新华书店购来相关内容的书学习或者网上搜索阅读,把爷爷这卷不释手、酷爱书籍的精神继承下去,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学习中回忆儿时与爷爷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