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就是孔伋(jí),是鲁国人;是孔子的嫡(dí)孙,孔子之子孔鲤(lǐ)的儿子。
他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cān),也就是写《大学》的那一位。
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给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给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孟子荀(xún)卿(qīng)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下面来看看其著作《中庸》第十六章:
1.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关于“道”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是滋养万物,没有一事一物漏掉。
增广贤文:万事劝人休瞒(mán)昧(mèi),举头三尺有神明。
就是始终要遵循“道”来做事,不要做那种阴暗的事情,甚至连阴暗的念头都不要起;一旦起来,立马就感到不愉快了;一念嗔恨起,百万障门开。
就是有这些神奇的力量,始终左右着你的心情;控制着你一心向善;不仅仅是国家法律限制你;这种道德感是与生俱来的,真正让你不做恶事的,是这种作为人本身的善良,本身的道德。
2.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使得天下人都斋戒沐浴,穿上庄重整齐的服装去敬奉祭祀;洋洋洒洒,也就是无处不在,始终飘浮在头上,又时刻陪伴在人们的身旁。
不管信“道”也好,信“神明”也好,最终获得的效果都是让你一心向善,这就舒服,因为人性本善;这些道德如影随形,始终在你身边,挥之不去;一直陪伴着你,使得你一生都不敢做恶事。
3.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yǎn),如此夫
感觉十分微妙,作用又非常明显,真实东西终究是不可掩盖的,这就是“道”。
黄石公老人有一句:神莫神于至诚。
一旦展现真实,这个力量就显示出来了。
真实地对待他人,真实的表达自己,最终会反馈到自己身上。
当然真实也包括反面的真实,明明不喜欢这个人,也不用委屈自己,硬要成为男女朋友;可以真实告诉对方,避免浪费彼此时间,这也是一种真实。
孔子有一句:匿(nì)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明明很讨厌这个人,还表现得和他很友善,左丘明和我都感到耻辱。
这也就是要求展现真实自己,喜欢就喜欢,讨厌就讨厌,大不了不来往。不要伪装,不要恶心自己。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的一部道德哲学,是儒家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能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第十六章其余文字: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