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首先来谈“中”。“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追求。《周易》里面就讲了很多“中”,系辞中还形成了“位中”“适中”等概念;儒家讲“中庸”,简单说来,“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常”,也可以当“用”讲;道家讲“中和”,即调和万物之道;法家表面上不去阐述“中”,但也要求中规中矩,重视“循绳墨而不破”,做事要合乎规则。由此可见,“中”的含义非常复杂,从词义上归纳着说:一个是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里的“中”是“上、中、下”的“中”。二是指内心和内在,是人的感情和内在精神,比如“秀外慧中”的“中”就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三是作动词讲,比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个“中”具有中听、中用的意味。现在一提及“中庸”,很多人容易理解为平庸、折中、调和,其实,这是对“中庸”的误解。有人曾问孔子,说有这样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这个人好不好?孔子说不好,一个人大家都说他是好人,不能说他就是好人,只有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这个人才是好人。从这里就能看出,中庸之“中”是有原则的,但这个原则不至于太硬,基本上刚刚好,让人很难感觉它的存在,这就是其微妙之处。《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历来被各朝帝王奉为治国心术。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心惟危”,尘俗之中,人心难测,庄子也说过“人心险于山川”,人心比山川还凶险:“道心惟微”,微是微妙,道心是非常细微、非常微妙的地方,我们要想驾驭人心,把握人心,就要从道的层面来体悟人心:帝王如果想行王道、治理老百姓,就需要掌握人心的精妙之处,再用适合人心微妙的统治之术来统一它们,其根本法则是“允执厥(jué)中”,最精微的那一点即是帝王治国的最高心法。这个原则在现在也非常适用,如果一个管理者能把握住员工复杂的心态,抓住其最微妙的地方,再引导人心合于道心,利用人善的一面,遮蔽恶的一面,哪里还能有治理不好的事情呢?老子讲“惟上知与下愚不移”,中间阶层是最容易改变的。而中国几千年治国的根本,即在于抓住士人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处于社会中层,其掌握了文化,掌握了修养,掌握了治国的本领,就可以成为官吏去治理国家,而国家的正常运转,依靠的正是各级官吏。所以,各朝代的统治者,都努力维持士阶层的稳定,“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好比抓东西,握住中间才是最稳当的。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社会或是富豪太多,或是贫民太多,呈哑铃形,是极易导致动乱的,而只有社会变成纺锤结构,上下之人都以中间点为度,才是最平衡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喜怒哀乐,当我们将其放在内心不表达出来的时候,是未发的状态,你想什么都还是可以的;但一旦表达出来后,就必须“中节”。“节”是什么?合乎规矩。当一个人做事总是能将内心的想法和外部的社会融合到一起,又不会违反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中和”。有一个词叫“一团和气”,很多时候大家拿它来表示贬义,这是把它的意思歪曲了。这里面的“和”,回到本源讲就是“发而中节”,人和人相互交往做事,都按照一定的节度来,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绝不越位而行。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状态。所以说,“至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天下万事万物都处于自己应该处的位置上,万事万物才能顺着天性生长发育。最后再结合“一个中庸的人,必定心术光明笃实,容貌正大老成”理解:“心术光明笃实”,人内心要非常光明,跟所有的人能保持和谐的状态,但又不会轻易地被他人改变,更不会同流合污;当有纷争之时,也能坚持中立,不依靠任何一方,在和气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容貌正大老成”,要有威严不可侵犯的气度,不怒自威,话虽不多,但句句中的,极具老成之感,沉稳之感,巍然而不可侵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成就大事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