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今天来说《中庸》第五章,其实这一章与第四章合在一起来说比较好,意思是相同的,圣人明知中庸之道不会盛行,却也时常思考他,每一种道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来看看原文吧,“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上一章也聊过为什么不盛行,今天就聊聊为何孔子觉得中庸之道不好实施,孟子悟中庸之道能成为亚圣,而程氏兄弟与朱熹却把他推至儒家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先说孔子,“大成至圣先师”之名,不是拨高,而是名副其实。孔子的学说在“六经”中,孔子的言行在“四书”中。“儒家”是“宗师仲尼”。所谓“至圣先师”,是因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之前的历代圣人之言行,由孔子述之,而且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践行。也是因此,发现后人与先人并不同,故有此一说,中庸之道不好实施下去。那么子思作《中庸》传授给孟子,孟子借此有了自己的“道”,他的“道”高于了中庸之道,他不仅发挥了孔子提出的仁,还从人性方面提出性本善,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当了解孟子的“道”,我们再来细品一下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再来看北宋的程氏兄弟,他们是程颢、程颐,被称为“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二人就长居洛阳研究学术,然后还讲学传道。他们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讲《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接下来看南宋的朱熹,这也是一位大家。就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奠定了《中庸》为“四书”,使其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元仁宗皇庆二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书。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颁行天下,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的唯一准则。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当然到了近现代《中庸》仍被视为国宝,代表人物就有梁启超。但是当西方的现代化涌入我们国内,它被误读了,以至于我们与它存在着一层厚厚的隔膜。想想先秦之前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还能流传至今,都是瑰宝啊,而我们现在想读就可以读到,反而没有那么珍惜这些文化瑰宝,甚至不理他。虽然如今没有百家争鸣了,但是我们生活中还是没有离开儒释道的影响。我说一个我的见解,儒是因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自古教育中都有儒的影响,而道是基石,他讲无为而治让我们自己学会成长。那么释呢?你来说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