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从独立精

人们之所以有不同类型的见解,在于认知体系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维度展开自然会有差异乃至对立,但这种差异和对立并非来自于人的差异或对立,而是认知体系导致的,就像今天你讲大爆炸起源说,你回到两千年前,他们只认盘古开天,没办法讲的,当然两千年后的人跟我们谈宇宙规律,我们也像两千年前的人一样,都是一种认知上的鄙陋。而要摆脱这种限制,必须要有“独立精神”才有可能突破,否则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坐井观天,而最终又必须发展至“中庸之道”才能融通,否则不同的认知体系就像冷战时期的不同模式,必须争斗到一方败亡为止,但其实两者都有一定道理,只是多少和方向的差异以及适用性而已。找到界限才是关键,越界即误解。

前文说过,“独立精神”的核心在于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那什么是认知体系呢?由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的三级认知结构构成的体系。始于认识论,借助方法论,形成于知识论。并且,这三级认知结构整体是基本固定、变化微乎其微的,不只是个人,而是在整部历史中都是如此,因为只有大师才能对三级认知结构产生些微影响,只有大师中的大师才能改变三级认知结构。我们现在要讲的,都是已经成形很多年的,只是在中国,由于哲学的落后和未普及,认知体系还太过落后,等你读完此文后就更能清楚问题在哪里了。

首先是认识论——认识世界的认识途径。认识途径有四:

一、经验事实,对应经验主义。以经验事实为准绳具有普遍性和局部客观性,当然这仅局限于自然科学这种和人与社会无关的事物。而且狭隘的经验主义,一种是讲究“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以知觉为依据,容易陷入主观经验主义之中,另一种是强调客观环境的绝对性,否定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容易陷入行为主义和工具主义之中。因此,就经验主义来说,它不可或缺,是人们认识的一种最基础的共通方式,而它的种种狭隘性,主要是人通过经验进行认识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狭隘性,决定了它既具有普遍性和局部客观性,同时在个人身上又具有主观性和工具性。在使用经验主义认识论时,一定要避免个人专断,必须尊重各方建议形成共识,必须要尽可能获得全方面的经验,才能做出最可靠的决定。

二、逻辑演绎,对应逻辑主义。以逻辑演绎为标准具有普遍性和形式客观性,就像“1+1=2”一样深入人心,任何人通过逻辑演绎正确得出的结论都是统一的,其现代产物即数理逻辑。它唯一的缺点在于,它只能运用于能够形式化的内容,而这是一种假定的理想状态,事实上我们建立形式化的整个模型的基础,是具有流动性的,因此数理科学要么完全脱离现实,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论,与经验事实无关,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要么结合经验事实但随着经验事实的流动而不断变化乃至推倒重建,用库恩的话说就是“范式”和“科学革命”。

三、价值判断,对应道德主义。此处不展开,因为传统伦理的腐朽而落后,任何讨论在此都毫无意义,都会被拉向牺牲精神、道德幻想——这种奴性和愚性结合成的舍人为己的“圣”性。

四、直觉,对应唯灵论。此处不展开,适用范围太狭窄,展开反而过犹不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宗教学书籍。

然后是方法论——理解世界的理论框架,由认识论决定方向。

一、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最典型的即自然科学,注意数学和逻辑学不算,社会科学绝大多数领域也不算。

二、逻辑主义的方法论即形式推理,最典型的即数理逻辑,不算定义在内,只算规定的推理演算规则。因为定义一般是由假定的理想状态和经验事实确立的,这两者都有各自的缺陷。

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维也纳学派以来兴起的方式,也是现今各学科的一种普遍模式即理论+经验的模式,比如物理学界的理论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

三、道德主义没有普遍认可的方法论,运用比较广泛的是功利主义——最大多数的幸福,再有就是儒家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然后还有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等等。

四、唯灵论的方法论就更复杂了,比如佛家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法”,道家的清净无为,基督的又有“原罪说”、“因信称义说”,等等。方法论在宗教学中又称之为“法门”。

最后是知识论——创造价值改造世界的理论实践能力。知识论的产物即我们常见的各种学说。

拿心理学举个例子,实证主义的产物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形式推理的产物是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再有从受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其实也有,但同理,还是适用范围狭窄,而且唯灵论是不认可其他认识途径的研究的,认为那只是外面人看里面人的外观而非内观。

近些年还兴起了另一支对认知结构进行溯源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心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论的认知体系,只不过问题是,研究者其自身的认知途径会束缚其发展,会再次分裂为四派,其中依靠实证主义和形式推理立足的认知科学派和认知理论派将成为主流,但在道德主义和唯灵论方面仍没什么帮助,仍无法解决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此处介绍的四条路径是人生来具备的,而对应的方法论、知识论则是基于此创造的产物,当然过程肯定是拥有“独立精神”的人不断打破窠臼、推动新理论的发展。而当“独立精神”同时容纳这四条路径并尝试融合相关内容时,“独立精神”便进一步发展成了“中庸之道”。在拥有“独立精神”之前不要去谈论“中庸之道”,因为理解不到位,中庸不是庸俗的折中,那是“乡愿”、“好好先生”,是连精神都没有的平庸之辈,而拥有“独立精神”的人很难接受苟合,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同样是大师,他们即便相互钦佩,但道不同仍然没有办法和解。只有看全整个认知体系,明白所有的争论不外乎四条途径的差异,领悟“中庸之道”的意义,就像阳明先生经常说的,他和朱熹的理论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当我们拥有了完整的认知体系,明白了道路不同的根源,虽然无法解决这种矛盾,无法消除由此导致的种种偏见,但我们慢慢能接纳它乃至融合它了。

并且这种认知体系的完整性在经验主义、逻辑主义或道德主义中都不可能实现,因为相互矛盾,只有在唯灵论当中可以,只有“心力”或“信力”才能融合这一切。如果从对人类事业的贡献角度来讲,说这些等于什么也没说,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来自认识途径的误解,完整的人生意义并不只是在这认知体系的建设上,大师们生活于精神高空别忘了生活世界,就像德国科学家没有为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大师们也应该明白,你们的坚持和执着如果没有实现四条途径的平衡,那巨大的落差将为生活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我们已经抛弃信仰走了很多年了,走到后现代解构主义、虚无主义,就像多年前爱因斯坦所言,人性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科技了。

“中庸之道”自古至今永远都是最核心的,胜过任何理论,因为它意味着人类的同心同命,失去它那么人类心不同命不同,各种争论、争斗就会随之不断积累、恶化并且无法调和。中国认知体系发展的畸形在于道德主义的一路狂奔,只有令人争议的伦理学,却没有发达的实证主义和形式推理支撑,更没有共同的信仰。人有四肢,若断了三肢,如何能不畸形?而在“独立精神”尚且稀缺的时代,“中庸之道”应该是不可能了,两千多年后仍如孔子所言,“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