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国人所熟知的一种处世态度,但实际上很多人对于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是有误解之处的,以为中庸之道就是凡事不要偏激,甚至理解为处事要圆滑,有做“老好人”、和稀泥的意思。
我们来看看古代大儒对于中庸之道的解释。程颐先生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程颐先生的解释来看,中庸之道确实有不偏颇(意味着公正)的含义,也有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的意思。朱熹先生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从朱熹先生的解释来看,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平常道理。
程颐先生像(来源:百家号图库)显然,朱熹先生所说的“不偏不倚”是指处事的立场要公平,而“无过不及”则是要把握好适宜的尺度,也即是通常所说的“正义”。庸则是指平常的道理。所以,其实中庸之道真正含义是“公平正义”的原则。
人生在世,处事的时候,容易受到情绪、利益、亲情与友情等因素的影响,要做到中庸之道并不容易,因此孔子发出感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之道大概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但人们很少能够做到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如此,但也正如程颐先生所言,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每个人天生就知道并且必须坚持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