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论语现场》作者:王大千。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和乐谐美——一种生活的智慧
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为好。选择住处而不居住在仁德之处,怎么能算是聪明呢?
孔子的另一句话叫“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有仁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和他做伴。
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我们与仁德文明的人在一起相处,无形之中就会受到熏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其次,仁德文明的人是讲道理的,是懂得宽容的,和他们做邻居,至少会少一些邻里纠纷,即使有了矛盾也好解决。因此,“里仁为美”可以从哲学层面来理解,也可以从生活中来解读。
孔子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的,他道出尘世,也深通世故,了解市井生活。我们还可以看到,“孟母三迁”实际上也是择邻而处。我们今天对居住的社区的选择,包括购房的选择,往往是选择一个阶层,一个适合的社会层次,通常也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居住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今天所谓的学区房也好,高档住宅区也好,实际上都与追求“里仁为美”是有关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一个人选择居所,不选择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真不算是明智的选择。
除了选择居所,我们在选择伙伴、选择朋友、选择事业时也是如此,要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要找一些有德行的人去交往、去相处。如前所言,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生活中是这样,事业上也是这样,要选择那些有抱负、有志向、清廉勤勉的人交朋友,做搭档,这才是共赴理想、共同前行的盟友。
孔子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从选邻居、选居所,到选朋友,到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干事创业,娓娓道来。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最终也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句话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在不同的环境里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这句话虽然很简短,但它所蕴含的生活层面的意义、精神层面的意义、道德层面的意义,甚至政治层面的意义都是非常深刻的。因此,《论语》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事情的判断,价值的判断;它教会我们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如何来选择、来判断。
生命的礼赞
成语“慎终追远”原指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的祖先,后来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先贤。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学而》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追远”指追念逝去的祖先。这句话意思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百姓日趋忠厚。
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追念先人,用这句话来形容民风。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死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容回避的话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慎终”?一个生命如何才能平安地、平静地,非常安顺、安然、自然而然地终结?这是我们的祖先乃至今天的我们非常看重的问题。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得好死”,最怕的也是不得好死。“慎终”就是有一个好的结局,一个好的人生归宿。“追远”就是后辈通过缅怀,通过祭祀,通过一些正常的情感表达,能够对远去的祖先进行一种非常有仪式感的怀念。
一个是“慎终”,一个是“追远”,这里面讲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如何结束生命,一个是如何更加郑重地对待祖先。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终结,对先人进行郑重的追念,整个的社会风气,整个的民风才会变得有道德而又很厚道。所谓的“厚道”就是道德越来越醇厚。因此,人们向往与努力达到的是“慎终追远”的境界,也就是整个社会民风淳朴。人们对生老病死、对先人的追念成为生命中、生活中非常郑重而又有情感联系的活动。也就是说,生者好好生活,对死者充满了尊重。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我们拥有的是一种对祖先的信仰,父母是离我们最近的祖先。我们孝敬他们,在他们的晚年,在他们生命终结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非常郑重的祭祀或者是葬礼,这是我们心安之所在。
“慎终追远”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教化,一种教育。一个社会如果能做到对祖先充满了情感,充满了追念,对现实的生命终结充满了一种郑重或者是尊重,整个社会风气就会变得非常淳朴,非常有道德、有秩序。这就是“慎终追远”一词的深层内涵。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成语“哀而不伤”的意思很好理解:忧伤、忧愁而不悲伤,有时哀痛但不过头。这也体现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孔子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说过不同的话,但体现的思想往往是一贯的、一致的。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