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子读书法中悟出一套读书写作的葵

导读:朱熹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编撰了多种理学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元朝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章句集注》取士,从此,《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他自己也整理出一套完备的读书方法,为后人所学习和沿用。

朱子像

一、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①读书要讲究顺序,不能颠倒;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读书计划并遵照执行;③读书要扎实打好基础,切忌囫图乔枣、急于求成。

《朱子读书法》

(2)熟读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虚心涵泳: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

虚怀涵泳

(4)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①要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反对悠悠然:②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这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二、《朱子读书法》的评价:

优点: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她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应了读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局限:其一,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其二,他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使读书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对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学风,也有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在肯定朱熹读书法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它的不足及其消极影响。

三、启示和自己的读书方法

常言道:朱子言“读书有三单到,心到、口到、眼到。”我认为读书有四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我认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一定会去做批注、做摘抄、写随笔、写读后感,并且将一些美文金句能够背诵下来,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或者进行化用的人。个人以为这并非抄袭,而是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碰撞。读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当读到作者的某些文字或者观点时,不竟会发觉怎么和自己某个瞬间头脑里闪过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的碰撞,灵魂的共鸣。

读书“三到法”

言归正转,我们一起来谈谈读书中的摘抄问题。在读书过程中有很多人是有做摘抄和批注的,但是摘抄的质量不高,或者说在后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导致做了摘抄后,一眼都不看,做了等于没做。下面我谈谈如何做摘抄,如何进行背诵,如何高级地引用于我们的写作之中:

1.阅读:开卷并非有益。在读书之前必须要有自己的甄别和选择,选一些好书来读,而不是鱼目混珠地乱读一通,这样开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读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边读边思考,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再殆。”切忌贪多嚼不烂,对所读内容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但是,我也不提倡死抠字眼,过度“咬文嚼字”,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名人传记《鲁迅传》

2.摘抄:首先应该准备一个纸质较好,看起来比较精美的笔记本。(有些人可能会说,别做面子工程,我要的是“葫芦”)这个很重要的,因为毕竟我们是一个平凡人,我们都喜欢看起来相对顺眼、干净、整洁的东西。在读书过程中可以用〔〕号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标记出来,等到阅读结束之后再进行摘抄,而不是边读边抄,这样很显然会打断阅读者的思路,有点为了摘抄而摘抄。就有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了。并且在自己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坐下批注,可以是一段文字的感触,也可以是寥寥数语的点评。

读书批注读书笔记名言美文誊写

3.背诵:这里我们说的背诵,当然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背诵必须是对文字深度理解的前提下,将优美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吐露。当然对于一些大文豪的名言、警句、美文,我主张原文背诵,用于引用。

4.写作:读书、摘抄、背诵这些都是一种思想的输入,输入之后如果没有我们人脑得加工和处理,那就和枯燥而冰冷的电脑代码没有任何区别。毕竟“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写作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反馈,是一个人阅历的外化,只有多读、多背、多记、多想、多练、才能多写,才能写好。

结语: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深刻研究和学习,我也归纳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希望对读者有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初学者,在任何领域刚开始学习中都应该是从读书和学习开始的,通过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并且对间接经验进行分析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间接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才能去进行自己的创作,这样可以避免我们走太多的弯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