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言论汇编。「论」的意思就是编撰、编写。「语」就是言辞、言论。比如《国语》《孔子家语》《世说新语》等书籍都是言论的汇编。
《汉书·艺文志》曾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意是,《论语》记录了孔子回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们相互讨论的言论。当时弟子们有做笔记,等孔子去世后,他们就把笔记整理成书,取名《论语》。
本文撷取书中经典名言16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凭空猜测,
不主观臆断,
不固执己见,
不自以为是。
点评:出自《论语·子罕篇》。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看的时候,要想想是否看明白了;
听的时候,要想想是否听清楚了;
对于脸色,要想着是否做到温和;
对于容貌,要想着是否做到谦恭;
对于言辞,要想着是否违背忠诚;
做事之时,要想着能否认真完成;
疑问之时,要想着如何向人请教;
发怒之时,要想想会不会有后患;
见到可得,要想着是否合乎道义;
点评:出自《论语·季氏篇》。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告诫弟子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符合道德修养的规范。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经做了的事,
就不要解说了;
已经完成的事,
就不要再规劝;
已经过去的事,
就不要再追究。
点评:出自《论语·八佾篇》。鲁哀公问宰我作社主用什么木头。宰我答道「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周朝之所以用栗木,是为了让百姓畏惧而感到战栗。」孔子听到后,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已不可挽回,
未来还可以追补。
点评:出自《论语·微子篇》。楚国隐士接舆说的话。接舆并不是这位隐士的真名,而是说他曾接近孔子的车舆,在车前佯狂唱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为人处世讲究和谐,不盲目服从;
小人为人处世盲目服从,不讲究和谐。
点评:出自《论语·子路篇》。君子尊重包容他人,故能与人和谐相处。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美丽的笑容很动人,
美丽的眼目真妩媚,
美丽的脸庞真好看。
点评:出自《论语·八佾篇》。子夏问孔子「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答道「有白色的底子,才能画上美丽的色彩。」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文采,则会粗野;
文采胜过质朴,则会浮夸。
文采与朴实两者兼备,
才可以成为正人君子。
点评:出自《论语·雍也篇》。君子温润如玉,言行合乎中庸。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处事,严格要求自己;
小人处事,总是要求别人。
点评: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君子责己深,责人浅。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要发愁没有职位,要发愁能不能胜任它。
不要发愁没人知道,应求为什么值得知道。
点评:出自《论语·里仁篇》。君子求己不求人,求内不求外,求德才兼备之实,不求徒有虚名之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平坦宽广,
小人胸怀局促忧愁。
点评:出自《论语·述而篇》。君子表里如一,思想洁净。小人表里不一,心思沉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者,要向他看齐;
见到不贤,要反躬自省。
点评:出自《论语·里仁篇》。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时开始求学,
三十岁时能立身于世,
四十岁时不再有疑惑,
五十岁明白何为天命,
六十岁听懂世间奥义,
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
不用担心会违反规矩。
点评: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在五十二岁时担任鲁国大司寇。在孔子治理下,鲁国日益强盛。一旁的齐国不愿看到鲁国强大,借机离间鲁定公、孔子的君臣关系。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
等到孔子七十岁时,季康子将孔子接回鲁国,尊为国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于己的有三种朋友,
有害于己也有三种朋友。
与公正刚直的人做朋友,
与诚实守信的人做朋友,
与见闻广博的人做朋友,
这些朋友都会有益于己。
与谄媚逢迎的人做朋友,
与表里不一的人做朋友,
与巧言善辩的人做朋友,
这些朋友都会有害于己。
点评:出自《论语·季氏篇》。孔子告诫弟子们交友要谨慎,要与「益者」交朋友。
未知生,焉知死?
我还没弄明白生,
怎么会知道死呢?
点评:出自《论语·先进篇》。子路询问鬼神之事,孔子以此语作答。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慧的人喜欢水,
仁德的人喜欢山。
点评: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认为智慧的人喜欢动,仁德的人沉静。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不副实,言语就会不顺;
言语不顺,事情就做不成。
点评:出自《论语·子路篇》。子路问孔子「卫君要请你佐理国政,您第一件事要做什么呢?」孔子答道「第一件事,就是要辨正名分。」子路不解。孔子说「定下名分,就可以言之成理,言之成理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