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礼义之邦,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讲究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不亢不卑,我们称之为谦谦君子。可是,现在,礼义廉耻似乎不被大众提倡,只为追求利益,物质上的,名声方面的,所以,说话做事,多学西方,讲究个性的释放,自由之奔放,价值的体现,弄得不伦不类,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我们现在讲究中庸,并非人们理解的一味忍让,折中、妥协和无原则。这实在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造成的。“中庸”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历代圣贤的推崇。“中庸”一词由孔孟提出,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所以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天生具有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能,彰显出来就是人的各种欲望,七情六欲就是性,这是人自然而然就具有的,所以说性是天命,天命不可违,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追求,探索都是在天命的指导下进行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因此性就是道,就是自然,就是天命;修道就是教,教就是德,德是来自与教育,来自与教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不是天生具有的!一个人率性而为而符合天道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庸,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也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状态。中庸,以太极图表示,凡事都是阴阳相对,一切事物,一切系统莫不如此,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总是落在两边这种,这种相对性,就是太极图中阴阳所要表达的。在这种相对之中,相对的双方经过矛盾斗争、运化,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个平衡的状态,具有相对双方的全部信息。那么,体现在人的思维,我们经过矛盾的斗争、权衡就会做出一个新的判断,来指导进一步的行动。从现象上看,中庸是一种“度”的把握,它是一种心灵的智慧,主张“执两用中”。“中”的含义就是“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恰好合适,即指适度而合常规。所以,我们强调三思而后行,因为事物无非就是正反两方面,辩证地考虑问题,这样无论做任何事情,大体上都不会出大的差错。如果不遵守中庸之道,往往走向极端,比如缺乏决断,不思考就是刚愎自用,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出处就是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书,论起兵法来就连父亲赵奢都说不过他,但他仅仅是在纸上论战,没有任何带兵作战的经验。秦国攻打赵国时,赵国老将廉颇防守严密,秦军难以突破,就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军就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领兵,于是赵王就听信谗言,用赵括替换廉颇。赵括的母亲亲自找赵王说不能用赵括,因为他父亲赵奢带兵时把赏赐全部分给将士,而赵括一有赏赐全部拿回家,就凭这一点就不堪为将,赵王不听。赵括当了统帅刚愎自用,决策时优柔寡断,也不听手下将军的劝阻,改守为攻,最后被秦将白起将赵军围困,赵括在突围时被射死,赵国40万大军被白起坑杀,赵国几乎灭亡。谋略一向是中国人看重的,作为一名统帅,带领成千上万士兵打仗,如果不懂中庸之道,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军情,遇到危险,机会稍纵即逝,存亡便在须臾之间了。中庸之道对人的影响,古今中外都有前车之鉴。就比如清朝的年羹尧,就是因为不懂中庸之道,聪明过了头,最后被雍正皇帝下狱赐死。据史书记载,年羹尧自幼聪慧,二十一岁就中进士,到翰林院担任庶吉士,辅助爱新觉罗·胤禛成为雍正帝,至关重要的作用。年羹尧显示了不凡的军政才能,击败让康熙头疼几十年的准噶尔部,被封为川陕总督。在康熙驾崩后,年羹尧掌握的几十万大军,成为了雍正坐稳帝位的最大保障,于是开始有骄纵之态。当雍正关于朝政和人事任免都要听取年羹尧的意见后,很多中下级官员开始投靠他,有的对他阿谀奉承,让年羹尧的野心越发膨胀,最后年羹尧的权力大到甚至代替雍正书写圣旨的地步。当时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的年羹尧,完全不知道,危机已经在一步步逼近,还沉浸在掌握大权的陶醉之中,不知道什么叫“功高盖主”。有一年,雍正发现年羹尧写错一个字,因此把他打入天牢,最后赐死。从年羹尧的失败,可以看出,他不懂中庸之道,过于对掌握权力的渴望,和对朝廷的蔑视,还有咄咄逼人。如果年羹尧能圆滑一点,像萧何一样,装疯卖傻,或者做好臣子的本分,只享有自己该有的权力,不插手朝政,最后也不至于会落得死在天牢。我们中国也一向明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找准个人的位置,否则,活的一定不会如愿以偿!一个臣子,就尽一个臣子的职责;一个将军就要发挥将军的作用,倘若错位,一定会有麻烦伴随而生,讲究中庸之道,并非拒绝进步,那是在一定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会有水到渠成的收获。掌握中庸之道,即是解决矛盾,减少麻烦。其实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不是用极端的办法与手段处理事情。比如优柔寡断,与急燥冒进。我们人类是情感动物,是情绪的产物,情绪很容易受到感染,易受到影响,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之中”就是念头未起,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之时。此时,只有本原的“性”在心中,没有恶善爱恨情仇,过了这个“中”就有了好恶,有了善恶,有了人欲。如果表露出来但符合天理,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达了“中和”,一切事情都迎刃而解,一切麻烦不复存在,合乎自然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人们将在自由的世界里如鱼得水,随水所欲,随遇而安,何乐而不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