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月有余,完成了《中庸》全篇释译。
《中庸》全文字,是五经《礼记》中的一篇,因其思想性、哲理性和文学性比较突出,特别是因其大量引述孔子的言论(共字,占全文字数达51.6%)和《诗经》的辞句(共16处),进而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在儒家思想学说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南宋时期,朱熹将《中庸》和《礼记》中的《大学》篇、《论语》以及《孟子》汇成儒生求学入仕入门的“四书”,而后成为明清两朝官学以及科举取士的必读教材。
《中庸》重点阐论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要义在于中和庸。关于“中”“庸”以及“中庸”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解读,自汉唐至当代,并不十分准确。比如“中”,其义既有正的追求,也有度的掌控,还有和的境界,诸家说解鲜有全面准确者。其它重点词汇概念的注释解说,也大都不够准确,由此导致对全篇文义的阐释,支离浅白、穿凿附会者甚多,进而使人们很难完整透彻地理解《中庸》的意旨精髓。正因为如此,字雨田者以五周时日,详读精研,钩深致远,逐章逐句领悟真意,融会贯通之后加以释译。
《中庸》立论的旨趣,乃是有土有国者,尤其是治天下者的方略典则。其说教对象,或天子或诸侯,非君子即圣人。其所期望达致的境界,或至德,或至诚,或至圣;或达道、或达德、或达孝。所有这些,纵使是达人境界,也是高不可及的。诚如康熙皇帝在《朱子全书序》中所言,《中庸》所论所教者,均“为治天下”所用,而“非书生坐观立论”。因此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康熙皇帝论其所学然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纵使是君主帝王,也多从州部卒伍、初六初九做起。更何况,时代在进步。致得成德、成子致圣的高尚境界,人人有权去追求。因此,《中庸》中的许多思想观点、理念方略对所有有志于致得成德、成子致圣的现代人来说,仍然不失启示教益。更遑论,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庸》这部典籍,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具有何等重要意义。
鉴于是,而成于斯。
《中庸》书影《中庸》书影字雨田者《中庸》精解统说截图字雨田者《中庸》精解统说截图字雨田者《中庸》精解统说截图字雨田者《中庸》精解统说截图字雨田者《中庸》精解统说截图字雨田者《中庸》精解统说截图关联阅读
这才是真正的古籍——中国现存最早的(1部+56篇)经典著作《中庸》精解统说推文百花齐放与定于一尊《何为唯物史观的“物”?》随笔《孔子家语》与《孟子》关于颜回事迹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