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亦故无他,须是识中和。心上语言少,人间事体多。如霖回外旱,似药起沉痾。一物尚不了,其如万物何。北宋邵雍《中和吟》
这首诗,很显然是针对《中庸》来的。或者说是邵雍读《中庸》的读后感,有感而发,而写下这首诗歌。还是看看,邵雍如何说的吧。
性亦故无他,须是识中和。性,心生也。《中庸》言,天命之谓性。在人叫性,天之道赋予人,就是性。所以人的本质和天道一样的。都有灵性。中和,也出自《中庸》,原文是这样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还未有发的时候,叫中。啥意思呢,就是人至静时,还不被外物左右时,就是中,见性。喜怒哀乐是被外物牵引的。一旦发动,就要赶紧用中来制约,节就是节制。这样喜怒哀乐虽然发动了,但是合乎中。这里,中是本体,和是用。有本才有用,不能舍去本而谈用。或者说光谈和不谈中是不行的。中是以位而言,就是中道,在天为天道,在人为仁道,见性。和能达道,就是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就是喜怒哀乐都能合于道,言有宗,行有据。所以《中庸》讲,若是能做到中和,就能如天地一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由此,邵雍这句诗歌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人之性也无有别的原因,只要晓得如何中和就可以了。
心上语言少,人间事体多。这里的心就是见性心了。为啥说心上语言少呢。其实是人之性本来就是纯净,纯粹的,有啥可说的呢,是一种至静的状态。但是人要在世间生活的,人间的事就太多了。或许邵雍还有别的用意,是说见性的理少说,再说也无用呀,要应用到人世间的事情,达到致中和,这样才能算真见性。紧扣中和的主题。
如霖回外旱,似药起沉痾。这一句诗歌就是对上句诗歌的比喻。啥意思呢,中和之道,就好比心中的甘霖能救回外边世界的干旱,也好比一副良药能把很久的病治愈。所以中和之道就是立己达人之道。其中中是立己,和是达人。人必须致中和。
一物尚不了,其如万物何。一物是啥呢。就是那个人的本性。万物对应前边的人间事体多。这属于诗歌的回环手法。又把话说回来了,再强调一遍。若是不能见性,自己的心都无法了结,不能达于中道,对世间的万物又能如何呢。这是强调本体。先有本,先有中,才能和,才能用。所以修身立己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