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五千年西周的礼乐教育之老子的道德

哈尔滨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3953.html

老子,又名李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的著作《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倡无为而治的教育原则。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要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自化”的境界。他反对强制灌输和刻板教条的教育方式,主张“不言之教”,即以身作则,以行动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和体悟真理。他说:“我无事而王(wàng)自正”,意思是我不干涉他们,他们就会自己改正错误。他还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心无旁骛地去实现它;心静下来才能安定下来;安定下来才能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才能得到答案。这些话都表明了老子对于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性和自我发展的观点。

二是提倡清静无欲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清静”是达到“道”的境界的必要条件。他说:“清静为天下正”,意思是清静就是天下正义之本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达到极致的虚空和坚定的静止,万物都在变化,我就可以观察它们的本质。他说:“常清静,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保持清静的心境,无为而无不为的行动,就可以达到“道”的境界。他反对贪婪、奢侈、争斗、暴力等一切扰乱清静的因素,主张“少私寡欲”,即减少私欲和贪欲,以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的超然状态。这些话都表明了老子对于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超脱精神的观点。

三是提倡顺应自然的教育方法。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即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变化,不违背自然的本性和趋势。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要遵循地球的运行规律,地球要遵循天空的运行规律,天空要遵循道的运行规律,道要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不挑剔,所以最接近于道。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意思是弯曲就能完整,弯曲就能直立,低洼就能充满,破旧就能更新。这些话都表明了老子对于教育方法是顺应自然的变化和特点,灵活适应各种情况和条件的观点。

四是提倡中庸之道的教育态度。老子认为,“中庸”是达到“道”的境界的必要条件。他说:“道之至也,为物不二”,意思是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分二元对立。他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意思是知道阳刚之气,却保持阴柔之态,就像天下的小河一样。像小河一样,常有德行而不离开。他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思是住在好地方,心像深渊一样;与人为善仁慈;说话诚实可信;做事公正合理;办事有能力;行动适时合宜。这些话都表明了老子对于教育态度是中庸之道的观点。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之一,它以深邃的哲学见解和精妙的文辞阐述了老子对于教育原则、目标、方法和态度的独到见解,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教育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如果你对老子和《道德经》感兴趣,不妨阅读一本书《道德经全集正版》。

道德经全集正版原著全套书原文注校释解读中国哲学国学经典精粹畅销书老子之道线装成人版京东月销量1万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购买

这是一本收录了《道德经》的原文、译文、注释、解说和赏析的书籍,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经》的精髓。这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权威的学术著作,值得一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