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名言 >> 格物与中庸

格物与中庸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朱熹把《大学》定为儒学的入门读物,这就相当于是把《大学》定为“儒学概论”,是一个基础性的读本。而“格物”又是《大学》八条目的第一条,也就是说,《大学》把儒学分为八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格物”。所以怎么理解格物,就直接决定了怎样理解儒学。

众所周知,朱熹把格物的“格”解释为“至”,“至”有学习研究的意思。而朱熹眼中的“物”,就是具体的一个个的物体。朱熹认为万物皆有理,石头有石头的理,砖头有砖头的理,甚至铺地板的砖和砌墙的砖所包含的理都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朱熹认为“格物”就是学习研究具体的物体,掌握其中蕴含的道理。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朱熹要做的是从物理的角度,观察具体物的外形、内部结构等特征,总结归纳出物体的特性。他说的理,就是物体的特性。

用现在的眼光看,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是肤浅的。《大学》是哲学读本,而朱熹却从浅显的物的角度去解释格物。但是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西方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很多哲学研究,后来不都变成了科学研究吗?西方的哲学原本就是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所以,朱熹对“格物”的解释,应该说是具有科学精神的。实际上,宋朝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程硃理学对“物”的研究。

但是哲学也不能只停留在科学的、物体的层面上,他应该是从物体中总结归纳出道理。中国人的道理是什么?是人心,是人性。

到了明朝初年,一位名叫黄润玉的学者对格物的“格”字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格物的格应该是“合格”的意思,也就是“合于我心之格”。每个人对事物都有判断标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同时社会也有公认的判断标准,也就是社会公德。事物的好坏,事物的道理,应该是由人的不同的观点来判断的。到了黄润玉这里,格物的“物”已经变成了事物的“物”。简单的说就是从朱熹的格单个的物体,变成了格具体的事情。

应该说,到明朝初年的时候,朱熹学派的人已经把万事万物都格完了,这个时候,格物就自然应该由具体的物升级到“由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物和人”组合成的事物上。这个时候所格的物就变得复杂了。

但是,黄润玉的说法并不完整。如果格物是“合我心之格”,那么致知又该怎么解释呢?朱熹说的致知是探寻知识,获得知识。可是依照黄润玉对格物的解释,那么后面的致知没办法解释,这就断线了。

所以明朝初年学者们还是广泛的认同朱熹的看法。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要等到明朝中期的王阳明。应该说,黄润玉的格物学说是王阳明格物学说的先驱。王阳明在黄润玉“合格”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正”字,这个正字不完全是正确的意思,它其实更多的是中庸的“中”字的意思,也就是:在正确的场合,正确的理解事物,使“物”符合“事”的需要。

懂得“物”有这个道理哪个特性,不会用还是白搭。会用,但是不符合人性的需要,那也就是玩物丧志。所以王阳明说“物者意之用”,这就已经在强调以人心统摄万物了。

依照王阳明的说法,那么致知该怎么理解呢?

在王阳明这里,致知的知,并不是知识,而是良知。良知就是《大学》开篇说的“明明德”中的“明德”,也就是光明伟大的德性。明明德就是彰显光明伟大的德性。

人是否都有所谓“光明伟大的德性呢”?也就是说,人是否都有良知呢?

良知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的良知,也就是所谓的恻隐之心等心之四端。孟子认为,任何一个人见到一个小孩子掉进井里都会动恻隐之心,在本能上都会想到去救那个小孩,这种人性的本能就是良知,就是原始的“善”。

所以王阳明说“致良知”,就是不断的彰显本性中的善,其实就是明明德。明明德达到了至善的阶段,就是圣人,所以《大学》说止于至善。

回到格物的问题上,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以良知判断事物的好坏对错。后世说:摸着你的良心问问自己!你这个事情做对了吗?这其实就是王阳明说的格物致知。

整体上,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是基础,没有朱熹他们对具体的物的研究,也就不可能有后来黄润玉“理解事物,合于我心”的初步理论,当然就更不会有王阳明说的“物者意之用”。王阳明虽然强调意念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没有对物的特性的充分了解,意念要用什么物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呢?

格物的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对世界认知的三个境界。就像小孩子读书一样,首先要认识字,然后才能读整篇的文章,文章是好是坏,就看你内心对道德的理解程度。

所以,我们不能否定朱熹,不能只看重王阳明的致良知。任何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从零零散散的物开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