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树立新时代大学

当下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思想道德日益趋于异化和世俗化,对其审美教育处于逐步消减状态,它隐匿着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崩塌和个体发展畸形的危机。大学生审美教育之所以重要,其原因在于美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大学教育理应回归和重视审美教育,挖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让美的核心即文人精神在大学生身上得以孕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以理节情一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乐而不淫的审美趣味要足够充分的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等各个方面。孔子极其重视乐教审美教育,孔子认为,一位正人君子的培养,亦可称为“圣人”。首先,要学习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在学习中受到知识的启发;其次,通过接受礼仪的学习来塑造人们的人性及品格,规范其道德行为;最后,想要成为正人君子则是必须借助乐教来完成。个体审美素质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才可以形成,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若没有明辨美丑的能力,就不能说自己是一位有文化的人。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要将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审美教育的日常化,通过学习先秦儒家的“乐教”思想,阅读传统文化审美教育的作品,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理论知识及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我们可以尝试汲取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中积极的审美思想来匡正人们的审美困惑及私欲膨胀的问题。与此同时,现代大学生的艺术和审美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日渐趋于异化,进行自救迫在眉睫,而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中包含了有助于提升感官艺术及审美的自救理念。在西方许多学者都有一种被称之为审美主义的天真想法,如阿多诺、马克思韦伯、尼采等人,提出审美或艺术是需要自救的,这种想法非常美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缺少了对审美形态的区别和分类,忽视了感官型和内审美的区别,于是审美自救存在着很严重的盲目性。换言之,艺术和审美若还能被拯救,只能在伟大的艺术及内审美层面,而不是在解构艺术及颓废艺术的层面。在现实状况中,过度欲望化、感官化的审美是无法发挥振奋精神的作用的,同时也无法安抚人们空虚的心灵,在当下的流行趋势中,行为艺术、消解崇高的恶搞、及充满欲望的流行音乐等,正是源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崩塌,沉迷于物欲享乐后产生的颓废和绝望。然而,方兴日盛的流行音乐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商品化、工业化,使得艺术之冲荡心灵的作用更加荡然无存。感官型审美在需要被拯救的时候,又怎样去拯救社会和人类呢?在艺术异化和人类审美不断堕落亟需自救的背景下,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囊括了经验内审美及超验内审美,两者都能够很好的把握中道,不偏不倚,能够适度持续平衡消费艺术审美与感官型审美的距离,在对立中保持张力。总而言之,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中体现的审美,才是艺术和审美再次焕发活力的唯一途径所在。审美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实现以美育人与以文化人的统一,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因此,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的价值观构建功能,汲取先秦儒家优秀的“乐教”思想,以理节情,培养大学生乐而不淫的审美趣味。乐行志清一一塑造新时代大学生文质彬彬的审美人格先秦儒家的审美来源于礼乐文化及道德修养,却超出了艺术的外在形象性和道德的半强制性,凌驾于礼乐和道德之上。孔子是肯定审美和乐教的。他为什么肯定审美和乐教呢?因为孔子认为审美和乐教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孔子还注意到乐教不仅仅与审美有关,与社会也有关,更与社会政治风俗密不可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会如此重视审美及乐教在教育中的地位。孔子认为,乐教思想及审美都对人们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精神追求的方面,可以促进人们学会爱人,拥有仁爱之心,达到仁提倡的精神境界。根据“美”、“善”统一的观点,孔子提出了他对乐教的审美标准,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换言之,乐教中应体现的,是一种不过度、适中的情感,过度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损害,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乐教体现的情感,必须遵从礼、把握度并体现审美情感,严格遵从“和”的审美标准,这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先秦时期,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体现出的审美带有乐感文化品质和现实理性精神,带有乐山乐水的内乐精神,更容易实现人们内心的和谐,使人们心态平和。孔子看出,知者在自然的山水中看到了动、静结合的道德品质,即在饱览自然界山水时,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是由思维选择的。某种事物能否被认定作为审美对象出现,在于审美主体的评判,评判它是否带有有益成分,是否带有能影响到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若符合即可成为审美对象。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内审美是在认同人的合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个人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可以实现人心之所向,具有现实可行性。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有了更加细化的思想。孟子讲,人们从刚来到这个世界,就天赋善的性格,而这种善其实是道德观念的萌发。荀子在审美问题上,也有自己的建树。在解释审美问题时,荀子的重点在于人,荀子认为,拥有审美人格的人,不一定是外貌帅气的,也不一定是清秀的,而是一定要有德性的、有内涵的。他认为乐是道德的呈现,道德对人们应有规范作用,能够使人们的德情感欲望得到一定的束缚,不过度。质言之,荀子非常强调用道德抑制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体验到美,拥有审美愉悦,真正的享受到美感。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提倡的审美是带有成就自我和超越内在特点的。它与之前儒家政治方面的伦理学美学的差别体现在,它超越了政治伦理美学文质彬彬、礼乐、亲情、秩序为美等观点的束缚,完全以感化心灵为落脚点,形成了超越内在的特点。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修养美学脱离了伦理的从属性,形成了纯粹的审美形态。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修养美学中“自立自强”、“求仁得仁”等自我完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无疑是对先秦儒家审美自我实现精神的认可及肯定。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推崇审美成就自我的功能,这种功能呈现了自立自主、自我调节的审美特点,既可以借鉴用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审美境界。同时,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审美带有中庸性。它的独特功能在于,在面对日常化审美的时候,会以感官化审美的对立角色体现,形成现在审美的两极分化,并带有一定的张力。美善相乐一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国际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剧烈。新时代大学生的乐教目标,就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善其社会道德,塑造其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先秦儒家认为人从头就是“群”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生活在“群”中。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势必会存在交流,人不是独居的个体,不能彼此隔绝,而是群体相互交集,人的存在、进化及发展必须依附与群体,其结果就会产生“群”。从家国层面分析,先前儒家“乐教”思想中“和”的目标立足于“万邦协和”,也就是天下太平。在先秦儒时期,儒家仁政才是治国的最高理想,那么仁政治国作为最高理想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便是人人都懂得礼乐,学习礼乐,做到以礼立人,以乐教人,也就是礼教与乐教的相互融合。礼教和乐教相互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君子、小人都学习到“道”的真谛,以道制欲。只有如此,才能治国治邦。因此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十分重视礼乐,将诗书礼乐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尤其更加重视对人们“乐”的培养,要求人们务必身体力行,达到穷其一生追求音乐艺术并在此过程中砥砺自我人格。可以说,音乐是让孔子一生都如影随形的东西。结语大学生审美理想的培养通过审美对象的直观性、情感性、可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的审美过程中接受全面的身心教育,达到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用而不觉、习焉而不察的行为准则。现代提出的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蓝图,事实上就是传统先秦儒家思想精华在现在社会的传扬和弘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