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存天理,灭人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禁锢思想,并且当成把朱熹钉在耻辱柱上的证据。那“存天理,灭人欲“真的那么不堪吗?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最早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是孔子对弟子子路的教诲。原文出自《论语·八佾》:“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接着孔子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至也,独立不倚,达而不过,近而不厌,远而不悔,可謂大丈夫也已矣。‘存天理,灭人欲’,曾子曰:‘学必于已,勉必自强。’”其中的“存天理,灭人欲”即是曾子所说的话。朱熹在《大学》中引用了这句话,并将其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旨在抑制个人私欲,追求天理之道。然而,这一思想经常被误解。以下列出常见的几种误解。1、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求人们完全放弃个人欲望,甚至把自己置于自我否定的状态。
这个观点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理解的偏颇。实际上,朱熹所倡导的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个人欲望,而不是完全放弃。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个人欲望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因此需要追求天理之道以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2、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禁欲主义思想。
这个观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求人们超越人类欲望的境界,实际上,朱熹并不主张禁欲主义。他认为,应该合理地控制个人欲望,同时注重个人自我发展和实现,并推崇中庸之道以实现平衡。
3、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虚无主义思想。
这个观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否定人类欲望和实际需求的思想,实际上,朱熹并不否定人的欲望和需求,而是主张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引导,实现个人欲望与社会和谐发展相一致。总之,“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一种道德准则,强调人应该在理性和道德的指导下,合理地控制个人欲望,追求天理之道,以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