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粉丝留言说看不懂我所解的《道德经》,也有人说我强制把佛家和儒家的思想拿过来用,最后混乱不堪,不知所云。
其实儒释道本源讲的是一个东西,就是老子讲的‘道’。所以,今天先把我解《道德经》的宗旨讲出来。
01
一、如何读懂道德经?
看《道德经》一定要对应人,讲道的时候,也是在讲人,特别是开悟的圣人,那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完全依道而行。
佛祖释迦牟尼开悟时说的:“去除妄想执着,就能证得智慧德相”。就是儒家说的:“去人欲、存天理”。也就是老子说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无私’就是去除人欲才能无私,从而成就自己超凡成圣的私心。
大道至简,所以修道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在儒家看来,因为‘道心’与‘人心’不能共存,也就是‘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只要去了人欲,就能存天理,等到纯纯只剩天理时,就开悟成圣了。
而儒家切实用功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审查、慎独、戒惧、致良知、克己复礼,都是一个意思,都是为了去除私欲。
在佛家看来,‘智慧德相’与‘妄想执着’不可共存,只要消除‘妄想执着’,就能开悟成佛,证得智慧德相。智慧对应的就是天理,妄想对应的就是私欲,和儒家讲的都是一样的。
佛家所以讲的一切无非就是去除妄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不住身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色即是空等等。色、相都是在说私欲,说的都是不住私欲,就能生出天理智慧。
而佛家所实证方法则更多,十万八千法门,但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万法同宗,佛法是不二法门。只是根据人的习性不同,所以设立了千万法门,但其背后的原理,都是要达到一心不乱,使得自己私欲不生,从而降伏其心,所以常用的方法就是觉知观心,念佛,观想等等。
所以圣人和佛陀教化人,都是要他们‘去人欲,存天理’。那么看《道德经》的任何章句,都要深究背后是在讲私欲,还是在讲天理,如此就不会走偏。
而天理对应的就是‘道’。如此,就能讲儒释道三家串起来一起理解。如果这一点认知不打通,我说所解的道德经就无法看懂。
大道至简,虽说简单,但要悟到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私欲难除,需要切实的在‘觉知、观心、格物致知、审察克己’上用功。
02
二、‘道’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定;心之本体亦是如如不动的定。
老子用天长地久来形容道,因此正说明‘道’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始终处于如如不动的定中,故能长且久。
道生万物,但不会因为一个生物的出生而增加什么,也不会因为一个生物死亡而减少什么,就像大家所熟知的能量守恒定律。
当我们赞美天地时,它不会因此增加半分;我们非议天地时,它也不会因此减少半毫,这正是佛家说讲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王阳明说:“天地间的气机,本来没有一刻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所以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万事万物千变万化,但是主宰是常定的,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的才能生。
如果主宰‘定’时,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酬酢万变,日理万机,也能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没有这个常定的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天地的主宰就是‘道’,而这个‘道’是活泼泼的,所以一刻也没有停息。虽然‘道’处在定中,但天地之气不断在运作,才能生养万物。《中庸》里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也是在形容‘道’是活泼泼的。
天行健,说的正是天地间的气机运作,一刻也未曾停息。虽然在动,但其背后有一个如如不动的主宰,正因为有了这个主宰,天地才不会乱动,才是天行健,健康有序的在动。
对应在人的身体上则是‘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需要有个常定的主宰。否则气机乱串,就不是自强,而是自毁,疾病也由气机紊乱而生。所以有很多疾病,调整好气机也就好了。
而人身上的主宰则是心,所以佛法即心法,儒家讲‘心即理’,道家讲‘大道自在人心’。孟子说的:“必有事焉”,也是在形容心之本体是活泼泼的,说的是心遇事后随感而发的天理,天理就是道,所以道自在人心。
心的本体,原本就没有动静之分。心是如如不动的‘定’,若气动,就会变为私欲。只要遵循理,即使酬酢万变,心也未曾动。如果依从私欲,即使死心无念也未必是静。这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王阳明才说:“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所以气机一动就是私欲,私欲能遮蔽心体。心之主宰被遮蔽了,气机就会妄动,人就容易因气机紊乱而生病,所以有人的打坐治病,就是为了调心,让心回到定的状态。
天地亦是如此,天地的主宰‘理’,无法被遮蔽,所以天地的气机能正常运行,才有‘天行健’。
有事时感通而发的念头,固然可以说是动,但是,其背后寂然不动的心并未增加什么;
无事时感觉心寂然无念,固然可以说是静,但是,其心感而遂通者并未减少什么。这就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也就是说心之本体‘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处于如如不动的定中。
03
三、天人合一
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与天地都有一个主宰即是‘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儒家说‘心即理’,所以人的主宰‘心’,和天地的主宰‘理’,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本源。所以就有了‘天人合一、心物一体、万物一体’的说法。
‘天人合一’不是让我们先看到天理是什么样,然后再去与它相符合,这样就是向外求了,向外求天理,是求不到的,即使求到的理也是支离破碎。
‘天人合一’是告诉我们,‘天’本来就与‘人’是合一的,因为“人人心中本就有一个圣人”,所以才有‘心即理’,在心上求理,这是向内求,才能求到万事万物的理。之所以感觉没有天人合一,是因为被自己的私欲隔断了心,自然就见不到理。
但人如果无法开悟,无法明心见性,看不到性,就是看不到真心,自然无法见到天地间的理,所以无法与天地同。而只有圣人、佛陀这些开悟之人,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但人人心中本就有一个圣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所以我们普通人偶尔也能行圣人之事,偶尔也能做到天人合一,但无法时刻做到,总感觉自己与万物有你我的分别,因为有一个我执的私欲存在,而圣人则是无私的,所以圣人是万物一体。
有的人虽然不是圣人,但也能够经常做到天人合一,因为这类人天生根器就比较好,他们心中的私欲很少,所以有人说这类人注定成功,有成功基因。
东方哲学是天人合一,心物一体,到最后没有主体和客体,我即一切,一切即我,不过这是开悟的状态,常人感受不到。所以有对立分别的主客之别,有人我之别,就不可能做到‘天人合一’。
所以佛家观心到最后‘能所双亡’才能开悟。‘能’是主体、是我,‘所’是客体、是人,也就是消除这种对立分别的人我之别,然后才能与万物浑然一体。
‘能’是我能观察,‘所’是我所观察的对象,也就是‘我执’和‘我所执’,但都有一个执着心,当执着心消除,就是‘能所双亡’,就是‘无为’,就是悟道的层次了。
04
四、心即理、心即道,所以‘道即是天理’
人的主宰就是心,天的主宰是理,心即理。这个‘理’在道家来说是‘道’,在佛家来说是‘佛’,都是讲开悟后,明心见性,见到的本源。
所以就明白了‘道即是天理’,接下来在解《道德经》的时候,会经常提到天理,其实就是在讲道。
05
五、‘中’即是道
老子在第五章的最后讲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守‘道’,就是守天理。
如果说‘道’就是‘中’,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中庸就是墙头草,这是大误,这个观点不纠正,将一辈子与道无缘。‘中’是没有二元对立的情况,混沌一气,所以无善无恶,不过不及,不偏不倚。正符合天地的特质,所以才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体。
我们都知道《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未发之中”,未发就是中,而一旦发出来之后,就要用未发的那个‘中’来节制它,所以‘发以中节’就是‘和’。
所以吕祖说:到了用‘中’的地步就是‘和’了,因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就像太极图,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定的状态是阴阳平衡,即是中,也是‘无极’,也有人说是混沌一气。阴阳未分,因为未发,所以不分阴阳。而太极动的时候,要么是阴盛阳衰,要么是阳盛阴衰。
道家的传统武术太极拳,最核心的关键就是中定,杨氏太极拳的开创者杨露禅说:“守住中定往开打”。其背后的原理正是来自‘中即是道’,‘往开打’就是动静、虚实变化,但背后一定要有一个中定劲才行。
在中医里面,就是要把阴阳调整到平衡,也就是调整到中的状态,有中这样一个标准,所以出来了阳盛阴衰、阴盛阳衰,就‘以中节之’,按照中的状态来调整,使得阴阳平衡。
古人常说“不知易不可为医”,就是说不懂《易经》就做不好中医,《易经》是群经之首,讲的都是“中正之道”,也因此才有了中医的阴阳平衡。
王阳明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
这里的至善就是‘中’,本性上过与不及,就是恶,也就是失去了‘中’才是恶。而善恶皆是天理,所以‘中’是无善无恶的至善,保持‘中’就是至善,失去了中,就分出了对立分别的善与恶。
总结:
以上五点是我解《道德经》的核心宗旨,这些核心宗旨贯穿了整篇《道德经》。如果不认同,就无法看懂我说解的道德经,那么也就可以不用看了。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和认知,不强求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否则就变成了妄念执着。不认同的人可以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任何观点本没有善恶对错,所以留言时的语言请稍微善意一下,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修行。
如果认同我所讲的核心观点,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