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仁,不是没有慈悲,而是不强行干预
天地之间,一切事情都是有其规律的,比如太阳日升夜落,节气寒来暑往;劳多得多,懒惰则没有收获。正是因为这种规律的存在,人们才能有规律的作息,来修养身体,才能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更能通过努力拼搏,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仁”,就是对人的多加帮助。可试想若是因为怜悯人的不幸,就帮助他们摆脱逆境,那么谁都不用努力了,天天等着老天爷来帮助自己就行了。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在网上讨论很多,它给地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严重影响。这是人类破坏自然的后果,也是自然规律运行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对大自然保护得当,生存环境自然就越来越好;若是保护不力,带来的恶果也会让我们有所反省。若是天地强行干预,修复地球的种种问题,那人们反而更会不爱护环境,肆无忌惮地去破坏。因此,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没有慈悲,而是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是一种不强行干预的大智慧。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自然规律面前人人一切平等,这种平等不仅指男女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包括人和动物,甚至一草一木之间的平等。因此,不要指望于天地会帮助谁,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与天地无关,一切只能靠自己。老子反复强调“为道日损”,如何体察大道?逐渐忘掉外在。这是老子典型观点,放弃立场,放弃思虑。圣人不仁,正是要让圣人效仿天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不私、不我。不要因为私心和感情,对某个个体怀有怜悯心,也不要过多地去干预百姓的生活。今天教人们这么做更好,明天又教人应该那样做更好,说得越多,人们反而越糊涂,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如顺其自然,任其发展,这也是老子为何提倡“无为而治”的原因。02保持“中庸”,用力过猛往往会适得其反
“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国家就叫做中国。儒家经典《中庸》以“中”为基石,隋朝文中子作《中说》,印度传入的佛教有马鸣所作的《中论》,都把“中”作为根本义论述。《道德经》也重视“中”的概念。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