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在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是以典型的“保皇派”形象出现的。其实,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曾获得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朝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辜鸿铭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中国学者与翻译家辜鸿铭,一生都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与精神,但他却以故步自封而告终。
一.受西方文化全面系统教化
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祖辈是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来南洋的,他出生时已经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辜鸿铭是个混血儿,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生长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聪明伶俐的小辜鸿铭,被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看重,不仅收他为义子、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而且在辜鸿铭10岁这一年,把他带往英国学习。
在欧洲11年游学期间,辜鸿铭接受的是一套正统、全面的欧洲式教育。他在苏格兰公学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爱丁堡文法学校,学习初等课程。这个学校对于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的教授,都十分认真而彻底,对学生要求相当严格,这也为辜鸿铭以后精通多种西方语言打下了基础。
《建党伟业》刘佩琦饰演辜鸿铭接着,辜鸿铭又先后进入德国的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学习,拿下了13个博士学位,涉及文、理、工、哲等各个学科。
辜鸿铭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竟然学会了九种语言,其中还不包括中文、马来语及闽南话。他可以用德文背下来大部头《浮士德》,英文更是说得跟母语似的,即将成为彻底西化的华裔文学巨匠。
二.逆流而上,走上宣扬中国文化之路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受过西方文化全面系统教化的辜鸿铭,却在年的一天,遇到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人—马建忠,经过与之长谈三日,辜鸿铭的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他认定中国文化才是普世价值、济世良方,从此成了中国文化的“迷弟”。
于是,辜鸿铭向新加坡辅政司提出辞职,然后不等答复,就乘轮船返回槟榔屿,弃西装革履,开始留发结辫,并闭门攻读中国书籍。之后,辜鸿铭回到国内,并于年被招揽进张之洞的幕府,开始他长达20余年的文襄幕府生涯。
泰戈尔访华时与辜鸿铭(右二)等人合影辜鸿铭回国之后,却发现这片国土与自己心心念念的想象完全不同—此时的大清国正在摒弃传统,从礼教到文化都在转向西化。学贯中西的辜学霸,决定对中国文化进行抢救—他要力挽狂澜。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文化。
由于近代虽然中西方文化交流开始逐渐频繁起来,但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入侵”并影响中国,东方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而且西方人在对东方文化进行选择时总是带着殖民者高高在上的蔑视态度,于是年开始,辜鸿铭在英文报《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逆流而上、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之路。
三、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与精神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辜学霸将《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并且首创引用歌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的模式,从而更加直观的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辜学霸的努力宣扬之下,西方人终于解锁了东方文化的认知,辜鸿铭的个人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9世纪末,中华大地兴起了义和团运动,既历史上著名的“庚子之乱”。面对当时西方列强的咄咄逼人,辜鸿铭用英文挥笔写就了《尊王篇》。
辜鸿铭在欧洲出版的《中国人的精神》(汉名:春秋大义)这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道德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精神,一经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国际轰动,欧洲人争相购买传阅,西方世界对清朝的思维认知都为之改观。可以说这本书在客观上促成了庚子和议的达成。
年,辜鸿铭又在欧洲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汉名:春秋大义),不光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深刻地剖析和问候了西方人的劣根性,使得身陷战乱之中的欧洲人对和平安宁的东方产生了某种朦胧的欣羡。
在辜鸿铭的推动下,欧洲人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所加深。他笃定中国文化才是治世之本,他曾对北大学子说:为什么要学英文?那是因为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的礼教、智慧,教给西方那些“蛮夷之邦”。
四.赶不上历史车轮,以故步自封告终
虽然辜鸿铭在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不管世界怎样变化,辜鸿铭却赶不上历史车轮的前进步伐,反而始终坚定不移地“保皇”和“守旧”,一路与时代相对抗。
《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剧照辜鸿铭故步自封的突出表现有:喜欢妇女缠足、不反对男人纳妾、始终不肯剪长辫等,直至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因反对学生运动而引起学生的不满,愤而辞去北京大学教职。
年,日本“大东文化协会”盛情邀请辜鸿铭赴日本讲学,辜鸿铭欣然应允。天津《益世报》署名镇汉的文章,把辜鸿铭比作“第二张勋”,说他“大捧日本人的臭脚”。年4月30日,辜鸿铭的生命终于要走到尽头,他犹据病榻讲儒学,数小时后,带着未讲完的内容离开了人世。
总之,中国学者与翻译家辜鸿铭,一生都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与精神,但他却以故步自封而告终。他努力宣传中国文化的精神值得推崇;但是他“保皇”和“守旧”,跟不上历史潮流的陋习,却应得到批判。
在北大演讲的辜鸿铭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