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评价 >> 徐小跃说君子74

徐小跃说君子74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 http://www.zykyhs.com/

2.忠正。如前述,忠乃是包含了“仁义礼智信”全部道理和精神的一个总体性的德目。如果说,忠与仁在“爱”的属性相合而成为“忠仁”及其“忠爱”精神的话,那么,忠与义则在“正”的属性相合而成为“忠义”及其“忠正”精神。

“义者,宜也”(《中庸》),应当与合适是“宜”的本义,所以“应当”与“合宜”构成了“义”的本质内涵。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及其状态才叫作“应当”与“合宜”呢?答案是“公”“平”“正”。“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淮南子》语),“至平而止,义也”(《管子》语),“行义以正”(荀子语),此之谓也。“众适”为“公”,“至平”为“平”,“以正”为“正”。所有的“义举”指向的都是这个结果。也就是说,通过“裁制断割”(朱熹语)而使事物合宜就是义的道理和精神。只有将事物分配得无私、公平、公正才可算得上“应当”与“合宜”!而忠德在“至公无私”“公平公正”意义上实现了与义德的完全“重合”。“忠者,中也,至公无私也”(《忠经》),“忠,德之正也”(《孔子家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惟正是忠”与“为正而义”两句话往往是连在一起使用的。可知,忠的道理和精神是义正,而义正的本质即在于无私公正!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义正”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义德的相融互通。“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反映的正是君子对“义德”与“忠德”的坚守。

3.忠敬。忠与礼在“敬”的属性相合而成为“忠礼”及其“忠敬”精神。礼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内涵丰富,但“敬”则是其最本质的规定。在孟子看来,礼产生于人的辞让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此之谓也。他并明确指出“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的思想。《礼记》更直接指出,不管有多少礼的形式,但“可以一言以蔽之:毋不敬”。所谓的“毋不敬”是说身心内外不可有一点不恭敬之意。一句话,“不敬则礼不行”(《左传-僖公十一年》)。而我们又知道,古人是直接以敬释忠的。“忠,敬也”(《说文解字》),此之谓也。在谈论君臣各自要遵循的道德时,也是“敬”“忠”二词互换着使用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大学》),“君仁臣忠”(《礼记-礼运》)是也。由此,忠德就表现为“礼敬”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礼德的相融互通。“君子无不敬也”(《礼记-哀公问》)反映的正是君子对“礼德”与“忠德”的坚守。

4.忠善。忠与智在“善”的属性相合而成为“忠智”及其“忠善”精神。善德在“五常”之德中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德目。有一点值得强调指出,智德在五常中不作聪明智慧解,而是在良知判断上获得其义的。“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此之谓也。通俗地说,知是知非的智德其实质是教人行善的问题。而教人以善,导人以善乃是忠德所要表达的意思。“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此之谓也。由此,忠德就表现为“智善”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智德的相融互通。通过智德与忠德而信奉善行而不遭致失败也成为君子的本质规定。“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礼记-曲礼》),此之谓也。“君子以好善”(《礼记-乐记》)反映的正是君子对“智德”与“忠德”的坚守。

5.忠诚。忠与信在“诚”的属性相合而成为“忠信”及其“忠诚”精神。《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信与诚可以相互解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而“信”“诚”的意思就是不疑不欺。“信,不疑也”(《字汇-人部》),“信,不欺也”(孔颖达疏),此之谓也。而忠德在“不欺”“竭诚”意义上实现了与义德的完全“重合”。“忠者,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增韵》),“忠,竭诚也”(《六书精蕴》),此之谓也。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信诚”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信德的相融互通。“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反映的正是君子对“信德”与“忠德”的坚守。

总之,忠德具有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从而也就体现了忠德是众多美德的集合之特点。君子通过他们的“主忠信”,实际上是在全方位地“据德”“敦行”呢!其最终目的当然是成就“美身”的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以美其身”(《荀子-劝学》),此之谓也。

而集于忠者的君子,他们将在具体实行“忠恕之道”中去践履着“君子之道”!

分享: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