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吾道”,源自《论语·里仁篇》,如下:大意是:孔子说:“参啊,我所讲的‘道’,以一个根本的宗旨贯通。”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之后,门人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01忠恕是什么意思呢?《论语》中对这两个字没有集中解读,但是不少句子分别解读了“忠”和“恕”,不难得知忠恕思想的重要性。后人对忠恕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直到今天答案仍然开放着,涉及修齐治平的方方面面。忠恕的意义有多种解读:一方面,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常见现象。比方说“忠”在“忠厚、效忠、忠贞、忠言”虽然都有忠诚之意,但在语境中内涵的延展也不同;“恕”的搭配有“恕直、饶恕、恕不招待”等,恕均有不计较之意,但在不同搭配中组成新的含义。另一方面,语言都有历史的痕迹,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时代和情境,不同身份和地位,不同认知和目标,等等,同一个词可能会被进行不同解读,忠恕这个词,历经千百年,朱熹、中庸、孟子等的解读可能不完全相同。语言的意义可以说有与时俱进的同步性。02《论语》中的“忠”《论语》中,“忠”出现过多次,涉及很多方面。一方面,个人处世修养,忠实守信。《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处,“忠”指尽心竭力,为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这句话是弟子子张问孔子,人行于世,如何处处行得通?孔子答道:“言语忠诚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论语·学而》: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中的“主”在论语译注中有不同的翻译,“亲近”或“崇尚”,不管直译或引申,意思都是交友要忠诚守信为本,交往志同道合的人,有错就改。《论语·子罕第九》也出现了上面这句话。同样一句话,在《论语》里出现两次,可见孔子的忠信观对弟子的影响。蕅益大师对此章的批注直指心性,“忠,则直心正念真如。”忠就是直心,直心就是真心而不是歪心,是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是正念而不是妄念。另一方面,向上服务,包括对长辈、对家庭、对国家和民族,敬重尽忠。《论语·八佾》: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句意思是,君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应该忠心事奉君主。这两句话应该是并列句,不是条件句。这句话中的礼不是彬彬有礼的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所以“忠”是事君的道,与君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当季康问孔子如何让老百姓敬重当政人、忠于当政人?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就会得到敬重;要让老百姓尽忠,你首先是忠孝之人。朱熹对“孝慈,则忠”的注释为“孝于亲,慈与众,则民忠于已”,意思是“对于自己的父母、长辈能孝顺,对于民众慈爱,则百姓就会忠于你”。作为当政人,你想要得到什么,首先得做出榜样;想要民众忠于自己,就得让自己值得敬重和尽忠。《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对话提供了一个对国家民族“忠”的实例: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罢免,没有怨恨。他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交代给下届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对国家尽忠了。”在孔子看来,子文心无偏私,尽心尽力,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行为一贯,这就是“忠”。儒家的“忠”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关乎着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安定。03《论语》中的“恕”恕《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子贡问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时,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并且补充道“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不少人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作为“恕”的解读,这句话孔子还用在回答弟子仲弓问到如何做才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孔子用了同样一句话,来谈恕与仁。那下面这个例子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子贡问孔子,一个人如果为民众施以好处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是否算“仁”。孔子肯定地说,“何止是仁德,简直是圣人。尧舜尚且难做到!有仁德的人,自己如果想站稳,也会帮别人站稳;自己想过得好,也会帮助别人一起过得好。凡事都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根据这几句语境,我们可以看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践行“仁”的方法之一,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反向两种表达,也就是说“恕”是践行“仁”的方法之一。《孟子》中的“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句话,也说明了努力按恕道而行,便是接近仁德之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是修行方法之一。在两句正反表达中,我们还看到了换位思考和共赢思维的体现,这与《孔子家语》里对“仁”的内涵相符:
孔子肯定子路和子贡的回答,同时,赞许颜回。所以,仁,是爱人同时又自爱,利人同时也利己的双赢思维。04忠恕的延读我们先来看《说文解字》中这两个字的解读:忠,一“中”一“心”,即一个中心,立心中正。“忠,敬也”,所以,“忠”指中正不偏之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相比较来说,若有两个中心,就复杂了,两“中”一“心”成为“患”。恕,心字上有个如字,即以己心如别人心,以别人心如己心。“恕,仁也”,恕,指以仁爱之心待人。在朱熹与弟子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卷二十八中写到:“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两个看。”朱熹认为“忠恕”不分家,并用了不同的比喻来描述忠恕间的关系。“忠是本根,恕是枝叶”,一根之木,生为许多枝叶;“忠是不分破底,恕是分破出来底,仍旧只是这一个。如一碗水,分作十盏,这十盏水依旧只是这一碗水",如一源之水,流出为万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忠恕的注解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一方面,我们要真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要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包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因此,忠和恕是我们做事待人的道德准则,就像天平两端互相平衡的砝码。如《礼记·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仁”也是中庸之道,严格来说,没有绝对的忠和恕。
不论各个时代的先辈们如何解读忠恕之道,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的同时,或许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忠恕之道”之所以至今依然在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其中一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道,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忠恕”,受个人认知水平的影响,依然只是浅尝其丰富的内涵和精髓。然而,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学以致用,去提升自己,经营家庭,投身社会。如果人人都能在各自的时代和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践行忠恕之仁道,以己之心,推己及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那么,我相信,我们就多了一份安静祥和的内在空间,多了一个社会和谐的共建局面。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