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论语选读克己复礼解读

哪里看白癜风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回到年前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

师:“礼”是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典章制度,“礼”和“仁”之间有着怎么的关系呢?

生: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德标准。“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约束自身,就是净化自身的品行;循礼而行,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不仁的人,不能行礼乐,说明仁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外现。

生:仁是纲领,礼是细目。只要视、听、言、动都合乎礼,行乎正道,仁也就达到了。

师:在社会生活中,“礼”起到了序尊卑、别贵贱的作用。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礼,而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

生:周礼。

师:你从哪些章节看出来的?

生:“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是继承夏、商礼制发展而来的,集上古文化礼制之大成,故孔子赞美它是“郁郁乎文哉”,表明他主张周礼,遵从周礼。

师: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说明孔子是持文化发展论的,对周礼也不是完全照搬。

生:“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是孔子最敬佩的圣人之一,他制订的礼乐,孔子认为是最好的典章制度,所以孔子毕生为恢复和实践周礼而奔走,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但周游列国,不为各国所用,理想不能实现,因而感叹不复梦见周公。

师: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好的典章制度,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恢复周礼的?

生: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已由诸侯出,大夫出,甚至陪臣出。

师:哪些章节还可以看出这种社会现象?

生:“八佾舞于庭”。季氏在家庙祭祀中舞八佾,这是越礼的举动。作为周礼的坚决维护者,孔子必然给予严厉谴责。

生:“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借物抒情,感叹当时世风日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生:宰我违背三年之丧的古礼,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礼”遭到极大的破坏。

师: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那么“礼”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孔子认为人伦纲常是治国的根本,天子、诸侯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所以当务之急是“正名”。

生:如果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了。

师:孔子强调“正名”,是因为在春秋时期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如果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到了宋代,宋儒把“君君、臣臣”等同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生: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师:孔子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出现“礼”字出现74次。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学完本课之后,我们对古“礼”有了初步了解,课后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说“克己复礼”就是北宋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你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的基础是“仁”;“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走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是无“仁”可言的。

《论语选读》阅读练习题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③,弃而违④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①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柕。②陈文子:与崔柕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③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及其富有。④违:避开,离开。

(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______精神。

(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

评析示例1:赞同孔子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进。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躲避责任的表现。

评析示例2:赞同陈文子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已经无法改变。从材料一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

材料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材料二: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再到另一国,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够得上清白了。”子张说:“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栝①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①櫽栝(yǐnguā):矫正木的工具。②骰率:弓张开的程度。

(1)子贡与南郭惠子的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教有思想,孟子所说的“大匠”在句中的意思是。(2分)

(2)联系两则材料,分析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分)

(1)有教无类高明的工匠(每空1分,共2分)

(2)①孔子端正自身来教育他人,孟子也提倡提高自身修养以育人。②孔子对来到自己门下受教的人一视同仁。孟子则在此基础上强调受教育者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君子不会因为某个受教育者的才能、悟性低下而改变原则。(每点2分,共4分)

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求学的人,想来的不拒绝,想走的不阻止。况且良医的门前多病人,整形器的旁边多弯木,所以夫子门下来往的人就庞杂。”

公孙丑说:“道,很高,很完美,可好像登天一样,似乎不可企及。为什么不使它变得可以接近而让人每天孜孜以求去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规矩,羿不会因拙劣的射手而改变开弓的标准。君子(教人如教射)搭上箭、拉满弓却不发射,让箭在弦上跃跃欲出;他站在正确的道路中,有能力的就跟上来。”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①。(《礼记·曲礼上》)

①慑:胆怯,困惑。

(1)第一则材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的现象发出的感叹。(2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礼”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发。(4分)

(1)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2)①“礼”是外在形式,“仁”是它的内核。(1分)②礼的特点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无论是富贵之人,还是贫贱之人,都应“知好礼”,做到不骄不淫,志向不会因环境而改变。(2分)③启发:践行礼,并不只专注于外在的物品和礼节,而需要内在的诚意和情义。(1分)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1)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共同诠释了孔子的思想,这一思想又是建立在他的核心思想——之道之上的。(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评析。(4分)

(1)中庸(1分)仁义(1分)

(2)主旨:说明朋友相处的基本原则——交往有度。①孔子认为朋友相处既要“忠告”,又要善导,但是要注意分寸,切不可繁琐无度,否则就会自取其辱。②这条原则既体现了对朋友的尊重,更体现了对自我的尊重),即便在今日社会仍然是一则十分正确的处世指南。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2分)

(2)孔子为什么对“乡愿”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1)讲究原则。(2分,意思符合即可)

(2)“乡愿”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所以孔子对乡愿极为反感。

联系现实,略。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1)“过犹不及”在第二则材料中分别指子路“”、冉有“”。(2分)

(2)联系两则材料,分析概括其中所蕴涵的孔子的主要思想。(4分)

(1)“兼人”“退”(要用原文作答)

(2)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强调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适当,不走极端,稳健性。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

(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

(2)跟孔子的孝道观的精神实质一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