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
一直在一起
人间四月天,读书好时节。眼下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阅读不会停顿,在“静止的时间”里可以更多地阅读与思考。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联与世纪出版集团、文汇报社特别策划“阅读的力量·一直在一起”主题活动,邀请上海的学者、作家为读者做1+n的推荐,可以推荐一本优秀图书,还可以组合推荐一首乐曲、一部电影,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自己的的阅读观赏经验,以实际行动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
“上海社联”官微从4月1日起,邀请专家学者与读者们一起来谈谈读书抗疫的心得与体会,活动将持续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通过我们的努力,共同彰显读书有力量、同心向春行的信心与希望。
今日推荐人
高国希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今日推荐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
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和小区道路上空无一人,偶有志愿者“大白”和“蓝朋友”辛苦奔波的身影。静下来的生活,读书授课一如往昔。正是那些最美逆行者,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捍卫着我们生活的一方安宁。一个问题始终萦绕着我们: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情势下,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筑起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这体现着中华民族怎样的伦理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价值支撑?这又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联?朱贻庭先生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值得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引发了我们深入思考:作为中国人,我们秉承了什么样的文化基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什么值得我们追求。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闻名于世,伦理被我们的先辈视为人的本质,“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民族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命脉,贯通至今,如何成人,人应当如何生活,社会如何小康大同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这本书是反对“学术功利主义”之作,是朱贻庭先生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结晶。书中提出,中国古典伦理学是“情为基础、情理交融”的道德认知方式,是“道之大原”“修养境界”的“天人合一”。这种运思方式、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民族特点。以先秦儒家为主的哲人群体形成的“源”,经过后来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者以各自所处的社会存在为“原”,吸取“道”“佛”等思想资源,不断地进行“源原整合”,赓续至今,构成我们在当今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丰富文化资源。
如何理解我们的传统?正如诠释学所主张的,理解者是根据自己当前语境和现实问题对一直传承到自己的文本的把握。朱贻庭先生在书中提出,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不是被发现的,而是需要被创造的,是根据现实之“原”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进行“再创造”,从而改造和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与传承的统一,这就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逻辑机理。书中阐释的天人之辨,回答了“道之大原”的道德本体论这一根本问题,并决定了知识论、人性论、价值观、实践论。无论是天地之大德曰生,还是致中和,都是天人之际的大问题、大伦理;继之的和同之辨,也是顺应了义理之天,使伦理学有了终极根基。书中的本末之辨,“本”指道德之本真、内在的笃诚德性;“末”指道德的外在规范形式,反对舍本逐末的道德虚伪。本与末,又与最后一章的形神之辨相接续。“神”作为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价值和理想,“形”指文化符号所构成的具象样态,二者是“质”与“用”的关系。形神统一,是由人体生命结构到文化生命结构的升华,比如儒家强调礼,礼的规范和形式,其目的在于礼仪其“神”,即礼仪所内涵的恭敬、辞让之心,在于道德情感而非礼仪节文。书中条分缕析地探讨了重义、由义、公正、民本、仁爱、忠恕、诚信、和实生物、和而不同、重己役物、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承接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之神,就要使这些价值理念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由“古今通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之“神”与现代文化之“形”的衔接,涵养、延续民族的“精神命脉”。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出自《中庸》)这样一本引发个体和民族道德生活根本问题思考的著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图书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
朱贻庭?著
文汇出版社?年
今天,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总结积多年的由中国古代哲人群体所著成的这部伦理学“大书”,写好以儒学为主、综合各学派之“学”,以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概念范畴话语系统为基本骨架的构成古代伦理学体系的“古典中国伦理学”,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西方伦理学的优秀成果,再写主要以中国话语的伦理概念范畴为符号系统的体现中国伦理文化基本特点和时代精神的“当代中国伦理学”。
图书目录
自序
一辨:源原之辨
“源原之辨”与“古今通理”——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论原则
一、“源原之辨”:一种文化生成的综合成因
二、现代“价值对象性”: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的内在根据
三、“古今通理”:现代“价值对象性”的具体化
四、化理论为方法:“古今通理”的现代价值再创造和民族“精神命脉”的延续
二辨:天人之辨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石——论“天人合一"的宇宙结构模式和人生修养境界
一、“天人合一”的两个层面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结构论与道德本体论
三、“天人合一”的人生修养境界说
四、内含于传统“天人合一”论中的“古今通理”
三辨:义利之辨
传统“义利观”的两层含义和“重义”精神——治国价值方针与人生价值取向
一、“义利之辩”释义
二、作为治国价值方针义利观的“重义”精神及其“上重义”、“由义”和“公正”之义
三、作为人生价值取向义利观的“重义”精神及其“义为目的”和“义贵有功”的价值模式
四、继承和发展传统义利观的“重义”精神
四辨:和同之辨
“和”的本质在于“生”——论传统“和同之辨”与“和生”之道
一、“和”与“生”
二、“和生”与“和合”
三、“和同”与“专同”
四、文化发展的“和生”之道
五辨:本末之辨
“崇本息末”与老子反对道德虚伪的批判精神——读《老子》和王弼的《老子注》
一、“本末之辨”与道德结构
二、道德之“本”,“本在无为”
三、“崇本息末”和反对道德虚伪的批判精神
四、“本末之辨”对道德治理的方法论意义
六辨:形神之辨
“‘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及其方法论意义——兼论“形神统一”的道德生命结构
一、“形神统一”由人体生命结构到“文化生命结构”的升华
二、“形神统一”: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生命结构”
三、“‘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与卡西尔“文化符号”论
四、“‘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论的方法论意义
跋
后记
作者简介
朱贻庭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伦理学研究。编著《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导向》《与孔子对话》等;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四版)获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伦理学大辞典》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主编《辞海》(第七版)伦理学科。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联合发布
上海社联
世纪阅读
书香上海
文汇app
供????稿:市社联宣传处学会处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