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六记第三章巴渝文化厚植下的多种文

道台第

文/丹青

巴渝文化是阆中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巴渝文化源于阆中,作为核心区的阆中,自古就是华胥、伏羲文化的代表和盛传地区之一。境内古文化、古国、古城、古乡镇最多,是巴子国时最为长久的别都,板楯蛮賨人聚居中心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蜀道上的接点。秦灭巴后,秦实行了分封与郡县并行制。巴郡治阆中在巴蜀三郡中最先设立,同时设立了阆中县。阆中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优势而在文明史上显示出独特地位。因此,它是古巴王国最繁华时代的王都,是下里巴人的故乡,是巴渝文化凝聚为文明时代的三个重要腹心地之一。所以,它才会产生和流传着下里巴人关于文明起源时代就产生的伏羲与华胥的口述传说,这是巴地区人民口述文化的源头。秦汉时期还有鹚凫乡(即伏羲乡)之名就不奇怪了。

现在,中华民族已成为世界上最兴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对于创造了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华夏儿女无不对其产生崇敬和缅怀之情。而阆中又是孕育伏羲的故乡,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我们更应该认真研究伏羲文化,弘扬华夏文明,以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昌盛。如果说,伏羲文化是中华本源文化之根,那么这个根就生长在阆中的大地之上。中华上下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诸子百家的背后,有一本书被称为“群经之首”,这就是《易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易经》这门古老的哲学,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天道、地道和人道。它涵盖了中国古人最顶尖的人生智慧,里面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大哲理。(它教会我们怎么去为人处世;它教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它教会我们如何趋吉避凶、顺天应时;它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易经》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位圣人。第一位就是年前的伏羲。伏羲和阆中有何渊源呢?那就是伏羲的母亲华胥是阆中人,当年华胥是在阆中孕育的伏羲,最后随部落迁徙到了甘肃的天水,便生下了伏羲,所以阆中也是华夏本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伏羲当年仰观天文、下察地理,根据自然界不断变化的规律,从而创制了先天八卦图。伏羲画“—”表示阳爻,画“——”表示阴爻,先天八卦其实代表自然界的八种自然现象。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先天八卦是来源于自然,创造于自然,利用先天八卦可以解读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第二位圣人是周文王——周昌,当年文王周昌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七年,在这七年里,周文王潜心研究天地变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演变成后天八卦,并将卦象两两重叠形成64卦,由此便诞生了《周易》。第三位圣人是孔子,因为《周易》高深的思想很难让人理解,孔子编写了十篇文字来解读《周易》被统称为《十翼》,《周易》加上《十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64卦。

《易经》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中”和“时”,“中”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时”则是指审时度势、积极进取。人们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无不及,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同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易经》中有64卦象,而这些看似复杂的卦象,其实只包含着两个符号,一个是阴爻,一个是阳爻。伏羲他发明了先天八卦,告诉我们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是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

说了这么多文化与根脉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作一种语境加以分解,从中可以找到它和其它文明的碰撞、交融后产生了巨大浓厚的历史意义,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就又产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氛围。从上古到近代,究竟有多少是人所知道和不知道,并令世人称绝的自然与人文值得继续加以研究、探讨、弘扬和传承的呢?当说出大地就已经把钥匙插入尘封已久的销孔;当说出天空,就已经把失落的星辰重新擦拭铮亮;当说出幻变,就已经寻回散逸的章节和文化链接的珠串。说实话,当我写下这一组系列文章,虽然看起来才完成整个系列创作的一半,但整个文章的框架结构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历史画卷,我必须严格遵守史料才是此文赖以生存的土壤。只能从严肃的历史典籍里寻找故事,绝对不可能肆意发挥,为了阅读的乐趣性损害历史的真实。借思想与美学的融合,给读者以人文震撼或真相揭示,而不仅仅是读者的喜爱与欣赏。因此,刚开始接触这一类题材,不仅人累,心更加累!那些个史料必须认真地学习、消化、吸收。力争所选择的材料必须有文献依据来支撑,绝对不可随意虚构。尽量做到,叙事上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同时加入引人深思的议论。回避流水账似的历史记录,而是在夹叙夹议中升华具有思辨性的观点。

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是历史与生俱来的,还将与历史研究相伴始终。但这并非说明历史是“话语虚构”,反倒是其魅力之所在。历史认识有局限性才需要不断求索、不断拷问、不断修正、不断创新。如果历史研究者因此而敬畏自己的研究对象,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这正是历史研究的幸事。当下,历史研究最大的困境不是历史的局限性,而是一些研究者出于种种原因无意在探求“本源的历史”上下功夫,甚至不相信有揭示历史真相的可能性。如果说用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否定认识历史的可能性是可悲的,那么,更可悲的是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作为规避责任的遁词、掩盖无能的饰词和主观臆断的托词。如果这样的研究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就会导致人们越发相信历史毫无客观性可言。《历史通义史德》有一句名言:“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史德亦即历史研究者的心术、学术伦理。名副其实的历史研究者必须坚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即尊重“本源历史”,重视“记录历史”,写好“陈述历”,不搞“戏说历史”。因此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历史学家、我们的考古发掘人员,必须牢记: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准确的知识体系,提供有益的历史鉴戒,求索深邃的历史哲理,引导恰当的社会选择。我在学习阆中收集的所有相关资料,展开研究的同时,就深刻地感受到,在这块土地上,不同信仰的碰撞和交融,延续了宗教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这种开放的理念造就了宗教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兼收并蓄传统。因而,相当宽容的宗教环境和态度促进了异质文化在阆中这片土地上的相互共处,从而按照“道统一脉”独有的方式演进。

阆中的五教并行,繁荣不衰是一个具有标本意义,并值得深究的现象。我们今天可以毫不掩饰地说,这座古城确实江山形胜,蟠龙山、伞盖山巍峨于后,锦屏山、印斗山案伏于前,北方的寒流挡得住,南面的暖流进得来,形成一个适宜于生活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个“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的好地方,难怪自古就有“风水宝地”、“阆苑仙境”之称。正因为阆中地灵人杰之故,从古至今,出了不少英雄俊杰,在古城阆中的历史天幕上,留下了一颗颗耀眼的星辰。正因为此处地理形势或风水格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坐落在大巴山脉、剑阁山脉与嘉陵江水系“阴阳融凝”交汇之洲上,形成了山水严密缠护的形胜之地,此形局在全国并不多见。又恰好处于古金牛道、米仓道(统称秦蜀道)和你嘉陵江水道屈曲交汇之处,成为勾通中原与巴蜀各地之水陆要冲,加之城垣所在,明堂宽阔,山环水绕,兼有七关(南津关、五吉关、河溪关、梁山关、锯山关、土地关、滴水关)呵护而易守难攻,成金汤之固。是故千百年来,阆中理所当然地成为川北政治军事重镇,商贾辐辏和仙圣荟萃之胜地,并由此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科甲鼎盛,俊彦辈出,契合于地灵人杰之传统观念,风水家誉为风水宝地,世人赞为“蜀道名珠”。

阆中古城的选址与营造,融山、水、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理论(特别是风水理论)和实践之经典范例,是研究中国风水基本模式的活标本。其一,体现了“择中观”的观念,作为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选择了居山、水及区域地理中心之优越位置,与《禹贡》中的“五服”制度、《周礼》中的“九服”制度相吻合。得名“阆中”之“中”,更是“择中观”之佐证。其二,唐宋时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明清风貌于一体的建筑,堪称中国建筑艺术之实物宝库。

中天楼

特别是古城几何中心于“中天楼”之处,中国古代“崇方”、“尚中”,故城之中心的确定与安排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天楼”位于城市中东南西北主干道之交会处,正应“天心十道”之喻,乃城之正穴,城内街巷,以此为核心,四向展开,分别与“案山”朝对并踞为底景,是故“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以“中天楼”为中心,择取山水凝结之“中观正穴”并严格遵照风水“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正穴”之说,布列保宁府署,川北道置、文庙、武庙等衙署机构和宗教文化建筑。

目前阆中古城现有90余条古街巷和几百座古宅院也十分讲究风水,皆背山面水,因势弯曲。东西街道多而长,南北街道少而短,既满足了良好的朝向,又使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视野开阔,古宅院多坐北朝南,纳光避寒,大门开于东南,避凶主吉。究其建筑结构与布局,更各具备特色,为歇檐式木质穿斗结构,灰色小青瓦,漆柱粉墙,有“多”字形(多子多福)、“串球式”(珠玉满堂)、“品”字形(官高一品)、矩形(长命富贵)等,为适应风水理论要求,还有“倒开门”等等,尤其是院内门窗特别讲究风水意象和文化寓意,诸如“麒麟舞绣球”、“羊鹿衔灵芝”、“五子登科”、“龙凤呈祥”、“三阳开泰”、“松鹤百年”、“五福临门”、“八仙过海”此类吉语,各显神通,不胜枚举。

其三,古城阆中是解读中国理想风水“龙、砂、水、穴”(地理四科)的活教材。这些属于人类文明经典的历史元素,常常被我们自己忽视,我不相信时间真的能带走一切。逝去的年华,最珍贵的童年和青春岁月,我们必定以某种方式把它们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了。有时候一下找不到,是因为我们遗忘了藏宝的地点,但必定有这么一个地方,否则我们不会这样苦苦地追寻。或者说,有一间心灵的密室,其中藏着我们过去的全部珍宝,只是我们竭尽全力也回想不起开锁密码了。然而,可能会有一次纯属偶然,我们漫不经心地碰对了这密码,于是密室开启,我们重新置身于从前的岁月。逝去的事件,往往在回忆中获得一种当时并不具备的意义,这就是时间的魔力,建筑艺术的魅力和灵魂,其实和我们人类的许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另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沟通。

白塔寺

我们还是拿阆中古城魅力四射的水晶元素来解读,它的北面“来龙”蟠龙山,此山源于太祖(始祖)昆仑山三大干龙之中干龙秦岭山脉、大巴山紧临南干龙之发脉处,出脉于广元大黑山,为祖宗山;经苍溪五丰山,开帐出脉,为少宗山;干龙南行至瓦口隘、溢阳山,对称分脉为之父母山。其主脉至张家垭(亦名锯山垭)地段,山势收缩成狭长的山梁约八百余米左右,俗称“龙脖”,风水称之“束气青囊”,山势又逐渐上昂形成端庄秀拔的蟠龙山,谓之“龙头”,继而开帐结穴,成北发南朝大吉之象,乃行龙“五势”中之“正势”。其脉深远大,气势磅礴,横铺广阔,呈“个字中轴穿心”,双送双迎,且望上蟠龙左臂、右臂、蟠龙爪诸名一应俱全,与传统风水“龙脉”思想理论完全契合。

阆中城南的锦屏山与蟠龙山相对形成城南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如同座几朝案,是为“案山”;袁天罡题曰:“此山磨灭,英灵乃绝”,案山前群山重叠,层次丰满,峰峦竞秀;诗圣杜甫《阆水歌》云:“阆中城南天下稀”,讲述的就是这自然与人文绝佳的组合。你看,自然形成左青龙蜿蜒,右白虎驯服、前朱雀翔舞、后玄武垂头之风水格局,完全符合风水中的龙、砂之格局。在这里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而嘉陵江正迂曲于阆中而经其东南西面,形成“千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自然成为风水宝地。

所谓“穴”,乃山水相交、阴阳融结之“点”。其“点”应在龙、砂、水重重关栏,内敛向心的围合之中,这便是“穴”。阆中古城的龙、砂、水这种种意象,皆钟情于穴中,既阻御风沙,迎纳阳光,阴阳合和,形成良好生态小气候:又以蟠龙山之生气,锦屏山之灵气,嘉陵江之财气,内敛围合于诸砂环抱的大明堂,其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形成天造地设的城基吉地。加之灵秀景观“阆苑仙景”,赋予人最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赏心悦目之心性寄托。遥想当年,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也是被阆中之灵气所吸引,于蟠龙山顶筑观星台观察天象,于阆中乡野隐居了下来,其师弟天文历算学家李淳风,因仰慕袁天罡寻访其仙踪,也寻到阆中,继续从事天文术数之研究,两人在阆中数年中,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此后千余年,许多风水术士、天文学家、道家、名流云集于阆中的山水情怀之中,观察天象,隐居修行。难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年第三期载有:“千水成垣,天造地设。”把阆中古城作为:中国最具理想的风水模式的代表,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质载体。

为了更有力地把握我们民族文化对古城建筑遗产保护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希望读者跟着我,从历史的玄机中找到生存的智慧。我始终坚信,复原历史,就应该尽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历史,不随性发挥,也不任意评判,表达历史,以历史人物和故事为载体,诠释人性,表达情感,演绎传奇,反思历史,以今日视点重新观照历史,以历史启迪当代。漫长的历史赋予我们丰厚的人文资源,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文明传统。我的文章能否达到深度挖掘阆中历史文化的富矿,我还不敢吹这个牛,但我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心良苦地去仔细梳理阆中古城的文化脉络,尽力让读者和我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仰望辉耀阆苑的历史文化、灿烂群星,我做到了吗?因为阆中文化经过数千年时光和岁月流逝的打磨,许多东西形同散珠碎玉,难具珠联璧合,虽然我觉得还有很多欠缺,但我会越做越好的。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