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是人修身后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也是不可不读的处世哲学。
当代知名学者赖明德、陈弘治、刘本栋,撰写的《四书读本新绎》,以深入浅出的流畅文字,将晦涩难懂的厚重经典,用生动优美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大众儒学经典”读本。
翻开《中庸》篇,书中诸多经典的处世哲学观点,对现代人都有指导作用。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耻近乎勇”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儒家处世经典,读原文,再看现代专家的新绎,读起来轻松流畅,完全没有因先前印象中的古文经典的晦涩难懂,而影响阅读体验。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和左右,调整心态,自我修正,这是一个人最高级的自律。而这种自律,我认为就在中庸篇的“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八个字里。原文在中庸篇的第十四章: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译文的大意是,处高位时,不要欺凌比自己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也不要低声下气去讨好巴结上级;端正自己的行为,而不去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产生什么怨恨了;上不抱怨老天,下不抱怨他人。
君子所以能够做到中庸,是随时把自己放在适中的地位。适中或恰到好处,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也就是人生不偏不倚的适中而用中,方为合理的正道。
通过系统的阅读和理解,对儒家中庸思想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其思想和观点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力量,其价值观可以引导现代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多元化的处世观中寻找到正确方向,帮助人们规避人性中的惰性和恶,做一个更有德性更善良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迅速删除)#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