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开发的「格物:看“意识影像”」系列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学习,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就像是为现代人定制的一样。
孔子真正神奇的地方就在于:
孔子有很大的概率没有见过古本《大学》,因为《大学》的作者是后世的曾子。
因此,孔子不可能知道「格物」二字本身的内涵就是:「感知的主体」在「意识空间」中「看“意识影像”」。
简单地说,「格物:看“意识影像”」,这是孔子不了解的。
孔子又是没有师承的,纯粹靠着自己的坚韧,收集上古的「礼制」以及古籍,在自学「执礼」的过程中,体验与还原出了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功夫:心智系统转换」的效果。
孔子在自学「执礼」的过程中,还很神奇地开发出了完整的,适合普通人训练「格物:看“意识影像”」的系列方法。
一、孔子训练「格物:看“意识影像”」的两条途径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两条途径:
一条是从「语言性思维」进入「格物:看“意识影像”」思维模式。
还有一条是从「非语言性思维」进入「格物:看“意识影像”」思维模式。
从「体验」的角度来看这两条途径:
一条是从「意识体验」进入「格物:看“意识影像”」思维模式。
还有一条是从「身体体验」进入「格物:看“意识影像”」思维模式。
但是,不管是从「语言」,还是从「体验」的角度来看,孔子训练「格物:看“意识影像”」的「路径」就只有两条。
一条是「语言性思维、意识体验」的路径。
还有一条是「非语言性思维、身体体验」的路径。
在这两条「路径」中,共产生了五种训练体系。
在第一条「语音性思维、意识体验」的「路径」中,形成一种训练体系。
在第二条「非语言性思维、身体体验」的「路径」中,形成了四种训练体系。
二、孔子训练「格物:看“意识影像”」的五大体系
1、第一大训练体系:从「纯理性思维」进入「格物:看“意识影像”」。
这种训练体系是从「语音性思维、意识体验」的「路径」发展出来的。
其原理是:
普通人平时所处的「心智系统」状态,是由「显性人体意识设定」起主导的作用。
「显性人体意识设定」有一个很主要的特性就是:「模仿」。
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能力,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而是「模仿」能力。
当一个人生长成熟以后,「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会充分发挥其「模仿」特性,从「隐性人体意识设定」那里模仿来「纯理性思维」的形式。
因此,「显性人体意识设定」模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感知的主体」在「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与「隐性人体意识设定」之间就不再来回跳跃,失去弹性,一直被「显性人体意识设定」牢牢掌控。
因此,在这种「心智系统」状态下,要让「感知的主体」直接回归到「隐性人体」中的「意识空间」,摆脱「显性人体意识设定」与「隐性人体意识设定」的影响与掌控,是非常困难的。
孔子一定是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就开发出了第一大训练方法:
先让「感知的主体」回归「隐性人体」,让「隐性人体意识设定」来掌控、影响「感知的主体」,进行「纯理性思维」。
「纯理性思维」依然是一种「语言性思维」,但是,其「思维平台」已经不再是「显性人体」的「认知界面」,而是「隐性人体」的「意识空间」。
因此,一个人只要能够熟练地始终运用「纯理性思维」,那么,这个人的「感知的主体」就能处在「隐性人体」的「意识空间」中。
这样,「感知的主体」首先就能摆脱「显性人体意识设定」的影响与掌控。
在此基础上,「感知的主体」只要再学会摆脱「语言」进行思维,那样就能学会在「意识空间」中,直接看「意识影像」。
在《中庸》里,有不少篇章都是孔子对「纯理性思维」,以及从「纯理性思维」到「看“意识影像”」的论述。
比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哀公问政》。
其中,《哀公问政》更是一篇非常系统、完整的对从「纯理性思维」到「看“意识影像”」的论述。
本专栏在后续解读到《中庸》的时候,会重点解读这篇,这里我们先简单地说一下。
《哀公问政》中非常知名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诚者,天之道」指的就是「看“意识影像”」,「不思而得」讲的就是「看“意识影像”」时的状态。
而「诚之者,人之道」指的就是从「纯理性思维」开始训练,逐步进入「看“意识影像”」,「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择善」就是「纯理性思维」。
讲到这里,我们要跟各位分享一个关于「认识孔子」观点:
我们「认识孔子」一定要打破认识上的局限。
我们借用「电脑」的模型来理解「认识孔子」。
一台电脑的运行有「前台信息输出」,也有「后台程序运行」。
孔子的思维也一样,也有「输出内容」与「后台思维」两部分。
自古以来,人们所认识的孔子,是对孔子在他那个时代中的「输出内容」进行的认识。
这种认识模式,本身就是狭隘的、机械的、固化的、表面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模式是,要通过孔子的「输出内容」,去认识他的「思维后台」。
孔子的「输出内容」,只在他那个时代背景下才具有当时的意义。
把孔子的「输出内容」作为永世不变的真理,放到任何时代都要适用,或者从中找出解释后世合理性的依据,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幼稚的。
而孔子的「思维后台」,则完全不同,放到任何时代,都是有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的。
假如,孔子能够穿越到今天,相信孔子也会用他的「思维后台」对今天的社会、世界进行重新认识,再输出新的内容。
而不会把他两千年前的「输出内容」带过来,强加给现代世界。
「真正的孔子」不是历史上人们所认识的那个孔子。
孔子真正了不起的,是他的「思维后台」。
所以,要认识「真正的孔子」,一定要抛开孔子在历史上的「输出内容」,而是要去发现孔子的「思维后台」。
这样,我们才能认识真正的孔子。
就拿《哀公问政》来说,从「输出内容」来看,是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国君」如何管理国家的系统认识。
但是,其背后的「思维后台」,却是孔子在教哀公学习,如何从「纯理性思维」开始,走向「看“意识影像”」。
上面我们介绍了第一大训练体系。
后面,从第二到第五大训练体系,都是从「非语音性思维、身体体验」的「路径」发展出来的。
2、第二大训练体系:从「音乐演奏与欣赏」进入「格物:看“意识影像”」
孔子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味,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
这其中,包含着从「音乐演奏与欣赏」进入「格物:看“意识影像”」的训练方法。
在讲「音乐演奏与欣赏」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音乐创作」。
在音乐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作曲家的状态比他的作品更重要。
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呢?
这里说的「作曲家的状态」,是指作曲家在作曲时的状态。
作曲家在作曲的时候,Ta首先是在「意识空间」中,感受到了一种「意识影像」,之后再用相应的「音乐语言」,把这个「意识影像」描绘出来。
描绘出来的就是「乐谱」。
而演奏家在演奏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根据「乐谱」把乐曲演奏出来。
而是,首先要在「意识空间」中,把作曲家的「意识影像」,从「乐谱」中还原出来。
还原出来以后,演奏家已经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所有「思想内涵」。
在之后的演奏中,演奏家还不是用「显性人体」把作品演奏出来,而是用「隐性人体」把作品表现出来。
所以,大师级的演奏家在演奏的过程中,都是一种「忘我」的状态。
在顶级的演奏状态中,演奏家感受不到自己,甚至感受不到乐器,彻彻底底地融入了音乐的「意识影像」中。
在顶级的演奏状态中,演奏家的行为模式,非常接近「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行为模式,由「隐性人体」带动「显性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