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却总学不会不知道怎么学习中庸五种

总有一些人,无论如何用功,都学不会;又有一些人,好像没怎么学,考试却总是名列前茅!这是基因问题?智商问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均不对!

我们从小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看到没有?我们人人生下来,天性都是相近的!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差距越来越远?习!即后天的习染,习惯!具体到学习上,就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出问题了!

《三字经》

先一起来看看儒家经典中反复提及的五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庸》提出的学习修身的方法论,是让我们做到深度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山大学的校训。

《中庸》

也许很多人听过,甚至实践过。但仍然无法做到深度学习,仍然学习效果不理想。在这里,不妨放下偏见与不愉快,静下心来,和我一起去体会这五种方法的含义。

1.博学。(这里会说的比较啰嗦,是想给大家竖立一种“审问”的模板、“知行合一”的模式,后面的4种方法不会这么详尽了)(何为博学?)博学即广泛地学习,这是一个知识吸收积累的过程。(为何要博学?)学的越广泛,脑子里的信息就越多,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时,能想出的方法、点子、创意、思路和灵感就越多。比如说王阳明,他开悟后,打仗是每打必赢,先是无一兵一卒仅用43天就打败宁王这个大BOSS,后又是前脚刚踏入广西叛乱头目就投降。他为何这么厉害?难道只是因他开悟了?刚靠开悟就行了?不用学了?不!真正原因是,因为他从小爱好兵法,学了很多兵法,开悟后自如运用而已。所以,知识积累是个前提!(博学什么?)书本知识、社会知识、亘古不变的常识,什么都学,你不用去想它有没有用?如果学习都变得功利的话,那你的动力肯定是会受影响的,最终会因学不能致用而放弃学习,半途而废,终无所成。(如何学?)看听嗅摸尝,都是学习手段,你喜欢哪种手段就用哪种手段学。(具体实践应用)比如你监督小孩子学习。你可以先告诉孩子为何要学,给他讲讲王阳明、稻盛和夫等人的故事,然后告诉他,你并不是要强迫他学,而是不想他像自己一样,以前没有好好积累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监督他学习也不是为了要他当大官赚大钱,而是现今制度就是这样的,是为了让他以后有更多的选择。再次,学习的内容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他看什么(前提是健康的书)。学习手段呢,看听嗅摸尝,如果孩子实在不想看书,就用“听”,现在社会发达,很多内容都可以听到,也有很多实现“听”的设备。

听学设备

2.审问。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未知的知识(知识点)的疑惑和困扰。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也不要怕困难,要去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的?该怎么应用?或者,如果你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本能的疑惑和困扰,你可以尝试像我在上面阐明“博学”那样,主动地对每个知识点都发起灵魂三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的?”、“该怎么应用?”。何愁学不好,学不深呢!

3.慎思。意思是谨慎地思考。即反复思考,寻找“审问”阶段所提问题的答案。《论语》里说:“三思而后行”、“学而不思则罔。”光是学习不思考,这是不行的。因为学习往往只是看书听讲,没有入心,学得再多,也是别人的。有思考,“思”字就是有心的,入了你的心的,才是你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思考的人,只会习惯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人云亦云。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人利用,也很容易被伤害。所以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或者,针对性地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灵魂三问)让他去思考,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一种思,叫反省。曾子说“吾每日三省我身”,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有无违反道德的地方。这也是慎思的一种形式,坚持应用训练一段时间,思考的习惯很快养成的。

4.明辨。这里的辩,不是辩论,不是去和别人争辩,而是自己去辩明每条知识。书中的观点,自己思考后的结论,是否是真理?是否符合实际?能否切实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去辨别。可能大家会觉得很难,但是你只要按基本的原则去思辨,一般都是能够得出结论的。这条基本的原则就是:天理!就是去问一下,这观点结论合不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这样做是否伤害自己、伤害或妨碍别人、伤害环境?伤害越小,越接近天理,就越容易成功。圣人执一。为什么圣人做什么都能成功?王阳明战无不胜、稻盛和夫办什么企业都成功。就是因为人家看到了事物的本真本质,按照本真行事。本真就是天理。陶行知先生说的求真,其实就是求天理!

5.笃行。就是把学来的知识智慧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反复练习,操练,进行验证,内化于心。知识学得再多,并不代表工作能力强。比如《天龙八步》中的王语嫣,漂亮又聪明,学了很多武功秘籍,武学修为很高,但有什么用呢?遇到危险,也只能喊救命啊!知识本无用,被人加以运用才会显示出“有用”。做到,远比知道,更为重要!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是纯理论的知识,没有办法实践该怎么办?很简单,因为你对知行合一的“行”认知不完整。王阳明说,学问思辩行,都属于行,纯理论没法实践,那就用心去博学、去审问、去慎思、去明辩,只要能够内化于心,那也属于“行”!

知行合一

以上是我学习传统文化时所用过的方法,我不敢说我学得有多好,但我认真学习后,在后面为人处世遇到困难时总能想起传统文化中的某句话,然后用它来指导我的实践,做到了“知行合一”,我觉得,这足够了!

本文由“真眼看天下”原创,如果你觉得有道理,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不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