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星斗斑
雁號绝秋弦
朝露诗怡趣
暮台草虫怜
古木月栖影
夜光水流连
悬梯攀天道
梅岭五色迁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中和”之道,宇宙万物恒久存在的基础就是和谐!所以人类社会应该道法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道德经》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仁、义、礼乃是人伦秩序的自律顺序。中国的法家思想起源于周朝末期,首先在秦国尝试并成为大秦帝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手段。远古以来人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过着“道法自然”的生活,人类秩序与自然之道非常吻合,古人对社会管理崇尚“以德配天”即德治,而这里的“天”则为“天道法则”。
宇宙自然看似杂乱无章浑朴无序,其实日月星辰按部就班秩序井然,这就是无为而治,人伦关系亦应效法天地万物,以不变之道应方变之术。失道而后以德,失德而后以仁,故而“仁治”思想排在“德治”之后,仁者爱人,孟子曰:“有不忍人之心”方有“不忍人之政”。“义”则是仁政的外在表现,也是天之“道”义在人类社会秩序中的自然延伸,道与义结合就是“道义”。义者宜也,而义之本义就是行事符合自然规律及人伦规则,表现的恰到好处,天赋神功,人赋其能,道法自然,难掩其妙。如果做事不能中规中矩,就需要用“礼”来弥补“行”之不足!而礼之大用则以和为贵,和谐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外在表现,《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阴阳和合状态。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大传》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矣”,而人道则效法天地之道。古代《周礼》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影响着中国最长的一个朝代八百余年。欧洲大罗马帝国虽说在基督神权的统治下存在千年,但后期却是以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而存在的。周朝末年“礼崩乐坏”,秦朝灭周后以法治国,自此中国八百年“以礼治国”时代宣告结束!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中,“礼”又居核心,那么当代中国还需要礼之大用吗?答案肯定需要!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世代传统也是社会秩序和谐运转的基础。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如仁治、德治、人治与法治等已经深入人心,但对于周朝实施的八百年礼治,我们尚且陌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人类社会纷繁复杂,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最佳管理模式,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最理想社会,一切社会形态一旦固化,必然积弊丛生,所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切治理体系必须与时偕行,以穷变久通之道,应对万变之势!而一切治理模式必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伦层次相适应,治世用道德,乱世用重典。什么是德治?谈德治之前先谈“以道治邦”!我们知道中国从“伏羲画卦”而开启“文明肇始”,自此阴阳太极文化影响中国至今,除佛教以外的所有东方主要思想几乎都是太极思想的发展分支花叶,所以《易经》被古人称为百经之首、文化之源。在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三皇时期,人们循自然之道而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效法天地自然,方得与道同行,得道者多助。而自约五千年前黄帝统一中原各部建立部落联盟开始到商朝灭亡止,包括黄帝之内的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五帝以及夏朝首帝禹及商朝首帝汤帝等统治阶层崇尚“以德配天”!由“道法自然”到“以德配天”,就是《道德经》之所言“失道而后德”!
道与德什么关系?德是道的产物,依道而行的所有物质收获即为得,而一切精神收获则是德!德者得也,得者德也,德之显化即为得,得之布施即为德,例如依据四季道序而耕穑之获,无形之获谓之“德”,如感恩,如布施,如孝义,如惠民,而有形之获谓之“得”,衣食住行之用,故而厚德化得,厚德载物。礼与法什么关系?古之礼法不分,社会自律叫做“礼”,国家制律叫做“法”,法家思想出现在周朝未期,应当在道德经中加上一句“失礼而后法”!如此看来中国历史治理模式,由道治到德治,由德治到仁治,由仁治到义治,由义治到礼治,由礼治到秦朝法治,由法治到大汉之后的“德主刑辅”混合治理,表面大观好似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其实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文明退化!
《礼物》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类社会是由人构筑的高级组织并且脱胎于自然生机之中,所以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天地生物链条的和谐、社会稳定、生活基本满足以及个人尊严人权得到维持。其中个人欲望的无限需要必须局限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即对自然环境不构成压力,对社会环境而言则不破坏其稳定和谐,以上双重标准缺一不可,否则人类没有什么真正幸福可言!
道法自然者,崇尚运用道德之力无为治世。在周朝之前几千年,中国几乎以道以德以仁以义治世,其中道与德属于自然之本质,而仁与义属于人类效法自然后产生的维持社会秩序的自身需要,“仁者爱人”出于人们内心之真诚,“义者宜也”发于外在之适宜,即社会交流交易及分配恰到好处,以上社会秩序的维护依赖人内心原始本然的自觉性及其长期的大家认同的习惯!(礼用以和之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