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评价 >> 菜根香苦中品甘

菜根香苦中品甘

编著:一凡主编:应舟传成传梅出品简介《菜根香》是在原《菜根谭》巨著上,用现代语言,现代视角,作者亲身体会的生活总结与文艺拓展。《菜根谭》原著全文有多条箴言。《菜根香》在提炼内容的同时,加入了应舟先生的书法,在吸收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耳目一新,不一样的品鉴。原典《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旷古奇训。在现在日渐浮躁的社会中,本书读来内可养心育德,外助从容处事。文字雅俗兼采,如细雨润花,清润人心;又如春雷贯耳,振聋发聩。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治情操,磨炼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读本。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塑造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忍,处世恬淡的健康人格,探寻现实生活的智慧。“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不仅处于逆境的人应该阅读,处于顺境的人也应该仔细熟读。前言《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绝意仕途的隐士,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本语录体著作,作者晚年隐居山林,生平不详。“菜根”一词出自北宋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洪应明偶见此言,一时有感而发,便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这些箴言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修养、处世、出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哲学,告知后世人们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在本书作者用现代语言提炼仍以“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宗旨编撰《菜根香》《菜根谭》原文辞藻优美,言简意赅,将儒家仁义中庸、道家无为知命以及佛教的禅定超脱熔冶于一炉,总结处世为人之策略,概括功业成败之智慧,指示修身养性之要义,界分求学问道之真假,指点生死名利之玄妙。既提倡积极入世、经营事业、为民谋福、恩泽后世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山水、独善其身、清净无为的隐逸趣旨,同时也倡导悲天悯人、普度众生、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菜根谭》作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受到了文人学者和市井大众的广泛欢迎。这样一部集人生智慧之大成的著作,处处透露出“他者意识”,无论是强调自我道德约束,还是作为险恶官场上的自我防卫,从中总能感受到《菜根谭》的人文情怀,作者显然将“他者”作为思考中心。《菜根谭》的“他者意识”首先表现为强调为别人着想、为他人提供方便的道德自律。作者在书中完全隐去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处境,然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思考中洞悉其生存的环境,因为他经常设想对方的状况、处境等因素。其实,人际关系原本是双向的交流,确实应该强调相互对等、彼此信任、开放自在。而《菜根香》是在得《菜根谭》“他者”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吸收并积极发扬,以本位的处世环境和人生经历来阐述人生智慧。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就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菜根香》就是在研习和实践体验中得来的智慧用现代语言再弘扬。借鉴当下其它诠释经典,《菜根谭》白话全译读本引述。一位平凡的人,用一生的时间,写了一部神奇的书:书以菜根为名,多条语录形似一部小品文,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人世中的大道几乎无所不包。它称得上是文坛上的奇迹,那最长不超过三行字的家常话,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个美丽的世界:它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充满了禅的诗情画意、儒家的为人哲理、道家的处世思想,还有佛家既入世又出世的修身之道。当我们处身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城市喧嚣,身心与日俱增变得焦躁不安以至于一天天心慌失眠时,它仿佛一汪清泉,涤去我们心中的焦躁;它又如一缕清风,吹去我们心中的烦恼。——这本书就是《菜根谭》。这个人就是洪应明。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今江苏金坛人。由于洪应明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因此有关他的生卒年、生平身世,现已不可查考而知之不详了。从洪应明早期的一部作品《仙佛奇踪》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早年曾热衷于仕途功名,但晚年毅然归隐山林,洗心礼佛,成为一名潜心著述的儒生。明代中后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自正德经由嘉靖而至万历,由于“天子失德,朝纲废弛”,整个社会陷入全面的堕落和腐败之中。万历年间,一些清醒的政治家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力图在吏治、军事、赋役诸方面革除弊端,以振朝纲。但自张居正死后,由于宦官当政,天子失威,改革派即遭贬斥,相当多的士大夫自此走上了隐逸之路。但在那段时期,随着市民阶级的不断发展、商业的繁荣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言论逐渐趋向自由,思想文化也开始活跃起来。于是,社会中出现了大量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优秀作品,而洪应明所著的旷世之作《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透着禅的意蕴,藏着道的机锋、儒的世事,读后使人氤氲蒙蔽的心灵豁然开朗。洪应明说:“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人才能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那些不能向内观照,一味地向外追逐名利的人,则永远生活在空虚与烦恼之中,“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反之,只要拥有平常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就能做到心静如水、不为利害所动,进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坦然境界。宋人汪信民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明人孔兼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读懂了《菜根谭》,体会出人生百种滋味,就能做到“风急雨斜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菜根谭白话全译前言在处世方面,孔子的观点是:“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把本领收起来放入怀里,指退隐)”。像这种富于变通的处世方法在《菜根谭》里无所不在。诸如:“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末世)当方圆并用”;“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进步处便思退步,着手时先伺放手”。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才是智者的做派。然而,人的欲望大得可以吞下天地,有谁能甘心过一碟菜根的生活。但是,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们“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洪应明也说:“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必苦心换得乐来。”君子忧道不忧贫,菜根事小,求道事大。能否啃下菜根,是检验一个人可否成就大业的基本气候。一部《菜根谭》,道尽了世间的冷暖,纳尽了人间万象。作者对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说要学会急流勇进、明哲保身;对仕途迷茫、前途坎坷之人说要苦中求进、永不言弃;对整日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人说要内心持净以修其德;对高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说要虚怀若谷虚心谦卑;对雄才大略、威震八方的霸主说要仁者无敌。陶渊明就是超凡脱俗的隐士的典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昭然可见。但是他那种清高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把清高放在内心而不是表现在外表的高傲,这也是作者洪应明所认可的高尚。记得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菜根谭》又名《处世修养篇》篇幅虽小,但内容极为丰富,“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盖凡涉及人生根本问题和日常之道者,如生死观、灵肉关系、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官持家、向学之道、品调览胜等,无不论及。正如书中所写“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洪应明并不像某些隐逸之士完全的消极厌世,在《菜根谭》一书中,他不仅倡导了一种圆融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建功立业、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道德意识。而在生活实践上,洪应明还强调了中庸适度和进退有方,从而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但是我们要注意,洪应明的入世思想是有限度的,他要求人们应该坚持一种道德标准,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菜根谭》是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问世以来,一直经久不衰,广泛流传于民间并远播海外。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有多种版本的《菜根谭》流传到日本。时至今日,《菜根谭》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典籍,依然是不少日本人拜读的热门书,在书市摊点中一直保持着畅销的势头。《菜根谭》在日本的企业界中,一度被誉为“指南”、“必读”、“教材”。日本企业界认为,每个企业家都应好好地读一读《菜根谭》,“因为它在企业管理、用人制让自己能够因循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一个生活的智者。《菜根谭》的儒道佛融合功名观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自古以来,因为核心思想以及观念的不同,儒、道、佛三家之间的纷争从未停止过。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儒、道、佛三教呈现出一种互为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少数帝王外,一般都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他们认识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甚至进一步认识到儒、道、佛三教的不同功能,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道佛三教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因此它们在中国是长期并存发展的。例如,在泰山这块圣地上,不仅有二十多处道教宫观,还有多座佛寺及孔子庙。在文化方面,三者也是互相渗透的,而明代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就是一个典型。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它是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由于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整个民族,从而为儒家奠定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道家是一个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派别,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反对“斗争”。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认为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存在的自由性,所以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其他所有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佛教核心的思想是“苦”、“集”、“灭”、“道”,其精要为“本性”和“行为”。简而言之,就是“纯净、纯善”,即纯净的心、纯善的行为,不夹杂分毫不净不善,就可圆满成佛了。既然《菜根谭》是一部熔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炉的书籍,那么其中必然会涉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儒家讲积极进取,道、佛主张消极静观。仅就儒、佛而言,对“功”、“名”二字的见解,就几乎正好相反。在这本书中,洪应明是如何将截然相反、相互矛盾的观念融合在一起的呢?在功名观上,儒家坚持“三十而立”,即立德、立功、立言。在儒家看来,家与国没什么质的不同,因此儒家很自然就引出了齐家与治国的同一性,从而得出了“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儒家认为有为的根本在于“隆礼”,但与纵横家相比,儒家强调有为必须要“有节”。总而言之,儒家主张功成名就的正当性,是一种积极的“入世”观。正如《道德经》开篇所写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任何文明创制都只能给人带来烦恼,因此主张“无为”。因此,在功名观上,道家当然反对任何进取,主张人生在朝要隐于朝,在世要隐于世,是一种典型的“弃世”观。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就将世俗生活与神圣天堂截然分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渗入了完全的“出世”精神。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即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不仅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更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名枷利锁。在《菜根谭》这本书中,洪应明巧妙地将这三种不同的功名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观点。对于“名”,洪应明持的是认可的态度,求取功名,自是美事,但要取之有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儒家思想。在一般的观念里,“功”是取得“名”的主要途径,但洪应明认为“功”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途径,这其中就蕴涵了道家的观点,即“功”代表“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因此在洪应明看来,“功”、“过”只有一步之遥。此外,就“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附权势者,凄凉万古。故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这句话来看,重身后之名甚于生前之名,其中又隐隐有现世苦修换来来世幸福的佛教观念的影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道、佛三教在书中的相互渗透是非常成功的,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以辩证的角度重新树立了一种更为明确、更为科学的名利观、人生观。从《菜根谭》的结构来看,前卷以儒家思想占上风,即就功名论功名,功名可以取,只是要取之有道、守之有道,属务实之道。而后卷则以佛教思想占上风,认为最高境界是舍弃功名,什么都不取,以保持心性的静默与自由,属超越之道。其实务实和超越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我们的立足点,后者则是我们的目标。然而,无论是以务实为基础还是以超越为目标,其根本都在于自我修炼。换言之,自我修炼的目的,既可以是治国平天下,以赢取功名为结局,也可以是超脱于整个世界,同时抛弃功名。就像文中写的“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求功名则可,却不可刻意求之。随着“商品”与“商品生产”在中国的发展,我们的人生观和功名观也在不断变化着。从几千年来的“家”和“国”的社会生活空间的圈子,进入了“城市”和“工厂”,从过去坚信的“自然竞争”法则退到了人生和功名的“地平线”以下的“社会竞争”。人们抛弃了传统中国的“入世”观、“弃世”观以及“出世”观,选择积极建设社会,当然也会强烈要求分享社会进步带来的利益。这无可厚非,因为对国家而言,正常的社会竞争有利于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对个人而言,这种功利观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本平台,激励着中国社会和每一个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希望奋斗着。然而,这并不是说洪应明在《菜根谭》的功利观已经过时,相反它在当今社会中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大多数人都想追求功名,也都有追求功名的权利,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不过也有人淡泊功名,而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对生存方式的选择而已。一个人在事业上很有造诣,然而他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将功名看做身外之物,这种高尚的精神当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为淡泊名利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应该鼓励和激励人们去追求功名,当一位好领导,当一名优秀工程师,当一名出色科学家……但是这种功名观同样是有限制的:任何的功名欲望都要切合自己的发展水平,切忌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功名,不宜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见利忘义。功名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拼搏去实现,而任何不劳而获的功名都是卑鄙的,任何不择手段获得的功名都是可耻的、不道德的。所以说,我们追求功名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将社会效益作为主要出发点。只有剔除了个人的野心和贪婪的私欲,才能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也正是前人洪应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菜根谭》似语录,却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却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似训诫,却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它文辞优美,对仗工整,意味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其文字简练明隽,兼采雅俗。《菜根谭》的文字简练明隽,意境空灵淡泊,而所阐释的人生哲理更是能警世感人,使人们能够明心见性,彻悟人生。全书以天理道德为基础,反复阐述息妄以修真的办法,教人存天理、去人欲,说“天理路上甚宽,人欲路上甚窄”,要人摆脱俗情,以保住天性。《菜根谭》的书名,取自宋儒汪信民所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洪应明以此寓意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的存在,表示能经受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伟大事业。要世人放弃倾轧之心,而在清苦历练之中敦品励行。书中字字珠玑,教诲世人不要为流俗所囿而能达观,将人生遭遇化为可以欣赏咀嚼的对象,以消弭无常的悲情。其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能为充满物质欲望的人们灌注一股透见人世的力量。书中不乏有“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真廉无廉名,立名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所以为拙”等讲说清淡虚无修身养性的哲学观点;不乏有“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等学习知识不断进取的观点;不乏有“大恶多从柔处伏,哲士须防绵里针”“功过不易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起携贰之志”等经世致用的处世哲学;不乏有“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才为内栽莲”“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唯俭则足用’”等治家齐家的观点。可以说,一部《菜根谭》,涵盖了中国人处世哲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能读透这一本书,那么便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从多个方面感悟、体谅、修行,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烈火真金炼,成事必用功原文: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译文:想成为拥有优良品德的人,那就要像真金不怕火炼一样,经受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炼;想建一番惊天动地的功业,那就要像每天走在薄冰上一样,战战兢兢,时刻小心。传成浅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身处什么时代,要想成为卓越杰出的人才,都需要有坚毅顽强的品格,超人的耐性;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更需要有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长,饱经磨难,甚至忍辱负重,最终功垂千古、德昭后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他们坚忍不拔,不向环境低头,他们认真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发热。古有明训“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不能因生活环境不如人就看轻自己,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人士造就于清苦的环境?艰苦的环境最容易激发人的斗志,而优越的生活环境也最容易让人逸于安乐,不知不觉中变成“温室弱苗”,一旦被移出温暖的花房,就再也无法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希望练就精金美玉般的品德操行,就必须经历烈火的锤炼锻造;希望建立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就必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将要降大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会事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承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倒错乱,总不顺心,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苦难是人生最好的炼炉,古今中外,多少品德高尚者、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经过苦难的锤炼。在逆境中,人会经受各种考验与锻炼,百炼成钢,成就非凡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中,努力克制自己痛苦的心绪,正视不如意的命运,经受当前的苦难煎熬,锻造出自己“精金美玉”般的人品,在逆境中实现“掀天揭地”的事业。传成传梅精心出品,平台转载需注明原处,获取授权!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