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736.html
ThomasBergersen-Immortal04:08来自初中语文优秀实用文档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定江山”,足见孟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孟子》就像一座宝藏,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让世人千古传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与鉴赏《孟子》中的一篇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了解孟子其人及《孟子》一书。

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孟子(约前年—约前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孟子》共七篇,是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qi)/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u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u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内城

u郭:外城环:围

u而:表承接而:表转折

u夫:发语词,无实义是:这

u城:城墙池:护城河

u兵革:泛指武器装备米粟:泛指粮草

u委:放弃去:离开

u故:所以域:管理

u以:凭借固:巩固

u国:国防威:震慑

u道:仁政寡:少

u之:到至:极点

u亲戚:内外亲属畔:同“叛”,背叛

u以:凭借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所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议论文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位置:题目、开头、篇中、结尾、自己概括。

(3)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本文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人和”的实质以及得“人和”的最佳局面分别是什么?

明确:“人和”的实质:“得道”,即施行仁政。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天下顺之。”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攻方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四面围攻小城却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论点。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守方拥有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等“地利”条件却弃城而逃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由战争需要“人和”类推治国更需要“人和”,进而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孟子认为君主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

明确:“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

5、“得道”和“人和”是什么关系?

明确:“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所以,“得道”是“人和”的实质和前提。

6、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论证。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深化了中心。

7、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明确:要施行“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9%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