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習筆記二十
穷格好不好?不好在哪里?生命是有限的,你可能还没格出来就老了,第二你格格格,格到尽头,又格到了什么?没有了,所以很多科学的尽头最后变成了玄学。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经典力学之父,他后四十年,研究神学去了。很多物理学家,最后都去相信,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左右我们这个宇宙,现在科学不断地研究,最后到了量子力学,现在用到了高维。现在很多人在接触这些东西,高维空间,我们在三维里面,最后出来一个,我们就是一只蚂蚁一样的,穷格。有些人是专门适合做这个事情,一辈子就穷格,最后他就变成了科学家。但是我们一般的老百姓,要这么穷格干嘛?你要搞得这么明白干嘛?鲁迅先生曾经也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他最先学的医学,后来转到文学,他有一篇文章里面就写着,他说院子里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是典型的格物精神。有两棵枣树就说有两棵枣树就可以了,他说院子里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看了这篇文章要写蛮长。后来他就不格了,他说那个草叫不知名的小草,不知名的,什么东西。所以现在你知道这么多干嘛,你每一朵花都要搞清楚,每一棵树都要搞清楚,每一个东西都要搞清楚,这个叫科学之道,这很难走上大学之道。这就是知识的学习,但是现在我们把这一种学习摆在第一位,很多人有知识没文化,没文化,你要这么多知识干嘛?穷格。每个事情都要搞明白干嘛?后来郑板桥难得糊涂,但是,大事不糊涂。但是现在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不对?对,但是如果你%的精力都去发掘那个细节,就盲人摸象了,就在某一个方面纠结,西医是不是没有整体观,最后都是专家。现在我们很多人太较真了,他格物格得太较真了,有个人下定决心,每天早上起来数头发,把每根头发数清才吃早饭,你说这样的人基本上几天就饿死了。有些人早上一梳头发,掉了很多头发,好伤心,一定要数清掉了多少根。昨天我跟XX在讲,我说你痩了0.06斤,也记录起来了,这样是不是太认真了一点,其实胖一点瘦一点,大家感觉舒服就好,对不对?那个标准是谁定的?标准体重一定是多少,请问那个标准是谁定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喜欢腰比较细的,最后宫中的宫女,就饿死了。而唐朝,杨贵妃以肥为美,叫丰腴,所以颜真卿的字,都是比较胖一点,颜体。现在这一种什么标准体重,这是谁给我们定的?是不是我们已经钻到别人的套子里面去了,他搞了一个格子在那里,我们就去格,被格了,所以这些东西我们要思考。包括上次讲的体检,你去体检,是不是别人设计了一个格子在那里,所以这些东西,是我们要思考的。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你跟着一两个课程改变了就可以了,笔记本做了好多本,还是本子是本子,笔记是笔记,我是我,那有什么用?后来王阳明讲,你真正格物了,你就致知,你真正致知了,你就会醒来,你如果没醒,就是假知,知行合一,知就是真正的明白了,就会做得到,你没有做到,就没有真正明白。后来他说,就不需要什么?要不要穷格?有的就是穷格的材料,他去研究科学,但是我们不需要,我们没有博士毕业,不影响幸福,是不是?现在你们认为很重要,其实对于人生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你一定要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吗?那没有讲英语的人也活得蛮好,是不是?真正的格,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格这么多干嘛?抓住本末就可以了,抓住终始就可以了,抓住先后就可以了,大道至简。一个人在社会上要立起来,要活得幸福,最后甚至有成就,他的本是什么?本是做人,抓住本。你是一个人,你要跟人打交道,同意吗?跟物打交道,其实都是简单的事情。简单的事情是可以搞得明白的,我今天晚上就是要把这个地板拖遍,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只要你愿意。你说明天我要跟崽谈话,谈5个小时,他不跟你谈,谈5分钟就谈不下去了,有没有?我今天要见10个客户,定个目标,沟通10个客户,最后你三个没格完就已经天黑了,或者你找了50个人都不跟你沟通,因为他是人。以前你们想过这些问题没有?对待一个死的东西,我们可以给它逻辑,给它规定。所以为什么,XX现在跟我谈了几次了,说要有明确的计划,我不认可,不反对。我觉得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工人,他还是可以具有明确计划的,因为他对象是不动的,我们把这样的事情叫干活,叫活。面对死的就叫干活,你看中国文化有没有味,你在干嘛?我在干活,活的反面就是死的,就是他在搞一个死的东西,就叫干活。你在干嘛?我在有事,凡是有事,一般是跟人在一起,我今天回去还要干活,就说明还有事。有时候没有这么明确,但是你细分,有时候还是有点区别,这个我们是不是都在格物啊。你要分清楚这是活吗,你说我今天要把这个鞋子搞干净,我要刷遍,可以,只要你愿意,同意吗?对方是个人,那就不一定了,有没有?真正的教育,本在哪里?伦理教育是本。你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做人?这是人的本能,以人为本,现在很多人心里只有活。我上次打个比方,餐馆吃饭,那个服务员活还没干完,就把你这个人放一边,下次你不一定去了。我在这方面打比方,打50个比方出来,一定把你们格住。本格,生活就比较自在,什么事情,心里分析下本末,终始,先后。《大学》里面格物的本意是什么?作者的本意是什么?就是物有本末,是物格。你分清了事物的本末,你就叫格物了,不需要去穷格,因为我们的人生还是要面对人,你不是住在一个黑屋子里面,专门做科研,这是少部分人,是科学家,大部分人是要跟人打交道,食人间烟火。很多人书读了很多,生活能力、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几乎为0,这不是舍本逐末吗?现在你面对孩子的教育,你是不是把它当成一个物在处理了?几点几分干什么,几点几分干什么,做完这里要学那个。你基本上就把他当成一个物,你没问他愿不愿意,你没问他受不受得了,你就把他塞满塞满塞满塞满。他所有的时间,你没想到发呆,发呆是最高的智慧,他就要发一下呆,关机重启,你看他一发呆,怎么又发呆了?所以真正的,教育的本是伦理教育,伦理的本是孝悌,这就叫格。你今天吃饭,为什么我们要孩子拿筷子吃饭?这个就叫格物。为什么?因为我们古人在设计这个筷子的时候,就通过这个筷子告诉你做人。一根筷子,七寸六分长,就告诉人有七情六欲,你要提醒他,要节欲,要把七情六欲掌握在自己手里,喜欢吃的少吃一点,不喜欢吃的多吃一点,你要控制七八分饱,身体健康。筷子一头方一头圆,叫天圆地方。筷子在用的时候,一个是动的,一个是不动的,动静阴阳,道在里面。你们的孩子用勺子吃饭,那就不叫格物,他就不会变化。这就是古人,他所有东西设计的时候,都是要通过这个东西,来教育。很多老物件背后的尺寸,都有讲究的,这里面都有含义,这个叫格物,就格着你怎么做人,这就对了,不是要你所有人都变成科学家。所以筷子也是进行伦理教育,用筷子去夹,动静要结合,他能够用筷子夹起这些东西,他的心是很静的。第三筷子可以变化,这个工具,夹得起的就夹,夹不起的就戳,戳不起的就扒,就筷子可以变化。西方人就穷格,他吃个饭,那个道具好多。现在我们穷格,古人都不怎么用纸的,因为纸是能源,很多人手里都有一个手帕,现在我们格到什么程度,餐巾纸、面巾纸、湿纸,各种纸,反正就不断地格,不断地格,不断地格。牙膏也在格,有男人的牙膏,有女人的牙膏,有小孩的牙膏,有早上的牙膏,有晚上的牙膏,就格格格格格,格得你。你看物质极度的丰富,你发现我们活得越来越累了,就是因为你已经被格得差不多了。其实本末就可以了,本末就是回到根本,真正的对小孩的教育,我们就要分清楚教育的本末,物有本末,我们还是搞本末。所以要以伦理教育为基础,带动素质教育,带动知识教育。孩子有兴趣爱好,一定要培养他一两个兴趣,但是一定是要他感兴趣。回到本上,回到做人上,最后就是一个本末,一个终始,一个先后,你做到这个就可以了,就本格。我们不断地要对照格物,你的孩子你别把他格格格,格得不动了,真的把他变成一个物了,他是一个人,抓住本末。本末怎么抓,要抓在哪里?抓在中间,把两端搞清楚,叫本末,但是你要执其中,这就叫中庸之道。本格也属于中庸,真正的是中庸,不是完全是本,也要